核酸检测“一城有病”全域吃药的做法要不得


  开展核酸检测是快速发现病毒感染者,有效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的最重要手段,是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首要举措。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多个地方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和检测能力,动态调整核酸检测策略和人群范围,收到了很好的防控效果。但有一些地方没有确诊病例疫情也启动全域大规模核酸检测,而且是变态的一天两次,这种不顾实际造成抗疫资源如此浪费的现象呼吁国家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并追究相关地方的渎职乱作为行径。

  近期,笔者注意到湖北某地级市两个县区出现疫情确诊病例,整个全域草木皆兵闻风而动,城乡连夜做核酸检测,甚至在偏远的山区农村也不可避免的深更半夜被叫起来做核酸检测,农民朋友冒着酷暑黑灯瞎火的去村里做核酸。这种运动式的搞法令人不可思议。因为在湖北某地级市偏远的农村很多农户都是留守妇女和老年人他们足不出户,很少和外界交集,理论上不存在被感染的风险,甚至有瘫痪在床的病人也被要求做核酸,,其必要性让人怀疑,这种资源上的浪费不但是核酸检测的成本,更是人力物力上的消耗,基层干部和医务人员真的很辛苦,他们闻令而动不折不扣的执行着所谓的上面命令,但是,其科学性、必要性完全被“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的防控所折腾。

  笔者注意到,地方防控人员在高温下守护一座城市的健康,他们付出让人尊敬,但是,有些无谓的付出却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牺牲品。没有确诊病例却让城市停摆,没有确诊病例却让城市处于静态管理中,这种“一人有病,全城吃药”的做法是专家的误导?还是某个领导的决策?期待党中央国务院对这种现象予以关注和重视,这种劳命伤财的做法是防疫?还是借防控之名,行官僚之实?过度防控结果只会让我们损失惨重!疫情防控的目的在于人,在于尊重科学,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的损失,而无限加码拔高的手段,只会让已经初见成效的疫情防控背离其初衷。

  此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官员明确表示:“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长期居家人群,没必要进行频繁的核酸检测,检测重点应该放在高风险人群、高风险岗位人员以及有疫情的地区”国家的要求和某些地方的实际操作完全相悖,奥密克戎毒株在国内流行以来,常态化核酸,是为了尽早发现隐匿疫情,避免大面积长时间的封控,初衷是为了“不折腾”,最大限度地保障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如果不能守住界限,就很容易成为 “新折腾”。大量的政府采购需求也可能滋生寻租空间,形成所谓“核酸腐败”。要不然,真不懂有些地方做核酸检测的动力咋就那么足?干劲咋就那么大,完全是恪尽职守尽职尽责,我看未必!

  面对疫情,有关决策应科学审慎,不能只剩下“全域大规模核酸检测”这一招。尤其是没有确诊病例的疫情的地方,随意高频率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中断部分县区社会运行,安排大量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协助维持秩序,无疑会浪费大量宝贵的财政资金和医疗资源,影响社会正常运行,还容易引起群众的猜测,增加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国家为啥要提倡科学精准抗疫,目的就是把抗疫的损失降低到最低和有限范围内,重点突出把抗疫的力量集中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切忌搞因噎废食和一人害病全城吃药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要坚决杜绝这种官僚习气和作风,避免走极端的方式方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留足空间。而现实中有的地方根本不考虑怎么防疫才精准,怎样让防疫代价最小化,只要有一点疫情风险,立刻出台一些“土政策”,动辄“一刀切”,层层加码,看上去雷厉风行,其实就是懒政,把防控疫情当成了“捞政绩”的机会,严禁防疫“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绝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应落实地方“一刀切”失职渎职之责,粗暴化的过度防疫,应让违规者付出应有代价,也正是实现科学、精准防疫不可或缺的外部保障和“反向激励”。不能让一些地方和个人,存在着“宁过勿失”的侥幸心理。

  【文/清哲木,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