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克实同志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


  近期有幸读到了李克实同志《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一书。初步接触,明显感到这是李克实同志独立思考、深刻研究的理论成果,而且最重要的是,作者没有感染西方经济学的病毒,全书给人一种健康的感觉。在当今这个人人都以贩卖西方学术为荣的背景下,本书的研究确实是难能可贵。

  《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一书开篇即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基础,提出了劳动即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和起点的看法。作者批判了把人人平等的权利、公有制和生产队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基础的三种观点,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是否定了阶级剥削和压迫,使劳动者成为自己和社会的主人,从而也使劳动成为自己的事情;从生产关系看,社会主义实现按劳分配,是以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来决定其社会地位和权利的,是劳动的社会基础地位在社会生活中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根本标志。

  在这里,作者谈到了问题的实质,即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性特征和标志,那就是按劳分配,即按照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决定劳动者的地位与权利差别。

  资本主义社会所以称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因为它的社会基础是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进来”。如果抽取了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就只是自然的、技术的结合方式,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是,“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由于社会性质而造成的特殊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特殊的结合方式,就把社会生产方式区分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接着,马克思又进一步具体地说:“在当前考察的场合,自由工人和他的生产资料的分离,是既定的出发点,并且我们已经看到,二者在资本家手中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结合起来的一一就是作为他的资本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马恩全集》第24卷第44页)。

  正因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因而《资本论》在对商品和货币进行进行讨论之后,专门在第二篇讨论了“货币转化为资本”有问题,讨论了资本的运动与商品流通过程的性质区别,讨论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相比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没有消灭生活消费的个体性。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剥削阶级、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此,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的唯一主体。作为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劳动者有权与其它劳动者联合起来,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在这里,能够体现劳动者的地位和权利差别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劳动价值化的能力一一我们用一个与资本相对应的范畴一一工本来称呼它。

查看余下5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7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7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