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王忠新:一对“马镫”何以为顶级国宝?
兼谈影视艺术创作应尊重历史!
马镫,人们很熟悉,似乎熟悉到视而不见。但央视联手九大国家级博物馆展现的27件“镇馆之宝”。辽宁博物馆入选的三件中,“铜鎏金木芯马镫”与《唐摹王方庆万岁通天帖》、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赫然同列。甚至相比瓷器、字帖、画卷等各“镇馆之宝”,能比肩而立火药发明,对世界产生强烈影响的,唯有中国发明的马镫!可公元三世纪才出现的双马镫,在很多拍摄西晋之前题材的影视剧中,却有双马镫的大规模骑兵作战,至少是对历史认知不足。艺术,理应尊重历史!
1.何为马镫?马镫,它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和骑乘时踏脚的一件马具。马镫不仅帮助人上马,更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发挥骑马的优势,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最早的马镫是单边的,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化成双边。双马镫出现的最大意义,则是进一步解放骑乘者的双手。
2.车骑非骑兵。没有马镫的大规模军事化作战中,马的主要用途是充当兵车载体与运送粮草物资。在春秋战国时代,形容一个国家为大国时,往往用千乘之国来形容,一乘就是一辆兵车。
至于公元前七世纪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骑的都是马背搭块马垫的裸马,这种俗称的“光腚马”,只不过大大增加了部队机动性,到达位置后才开弓射箭,所以,骑手大部分是弓箭手,无需近距离白刃战,也才突出“骑射”。战国后期,匈奴大兵南下,经历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完成了“胡服骑射”,则以几万骑射轻松地打败了匈奴的进攻,骑兵便在春秋争霸中大显神通。《六韬·犬韬·武锋》有“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车骁骑,驰阵选锋,见可则击之”。
概括起来说,这时的马在军事斗争中存在的意义,主要属性是运载工具。出现的这种无镫骑兵,很难独立作战,一般是车骑混编,或与步兵协同作战,非独立的军兵种。
3.何时有马镫?从西汉壁画可见,西汉时期就有布马镫,其挂在在马身较靠前位置,是普通人为骑乘舒适而设置,不具硬马镫的平衡作用。中国最早发明的马镫,大约出现在公元2-3世纪的东汉-西晋时,这是悬挂于马匹左侧腹部的三角形单镫,仅供上下马时使用。
东晋十六国时(公元304年-439年)才发明了双镫,这才是有实战意义的马镫。1965年的一次考古活动中,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辽宁地区的割据政权,北燕(407——436)缔造者之一的宰相冯素弗墓里,出土了一对简易马镫,它由木芯包裹铜皮制成。
这对“铜鎏金木芯马镫”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最早双马镫。马镫的木芯为桑木条揉成,镫面有鎏金铜片覆盖,并有细小的鎏金铜钉钉固在木芯上,镫孔内面钉铁片,制作精良。“铜鎏金木芯马镫”证明了,在公元3-4世纪的中国东北,就已经双马镫出现。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