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与按劳分配相关联的几个重要范畴一一致吴海平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不仅仅是决定分配的一个基本原则,而是体现着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资本论》可以看作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它以资本为逻辑起点,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揭示了决定这一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一一剩余价值规律。而《共产党宣言》则可以看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它在阶级矛盾分析的基础上提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产生和胜利。而《哥达纲领批判》一书,只是科学社会主义内容的具体展开,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经济学主要经济范畴的展现。如果说《共产党宣言》着重于消灭旧世界、“消灭私有制”的话,那《哥达纲领批判》则着重于建立一个新世界,建立社会主义的所有制一一生产劳动的个人所有制(不错,是劳动者的劳动个人所有制,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方式。
在《哥达纲领批判》这本看似普通的、评述式的著作中,马克思向我们说明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基本范畴,我们才能真正进入科学社会主义大门。
如果有网友想探索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那我们就一道来重新学一学这个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从而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涵义。
一,作为按劳分配的利益主体的人一一劳动所有者。
“生产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象其它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例如在现在所讲的这个场合,把他们只当做劳动者,再不把他们看做别的什么,把其它一切都撇开了。”很显然,在这里马克思指明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是以劳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注意,这里的劳动者是劳动所有者,而不是劳动力所有者。这两者是性质区别的。作为劳动力所有者,它的主体性表现在流通领域,表现在市场上。劳动者可以在市场选择合适的买主来让渡自己的劳动力。而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劳动力所有者的劳动就归资方所有了。劳动所有者则是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所有者。他投入劳动,并对这种劳动的结果负责:当劳动投入取得成就时,他得到满意的收益;而当劳动投入未能取得成就,他也只能独自承担这个结果。这也是生产队模式区别一切工商企业的地方。在人民公社时期,社员联合起来,利用公有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然后按照“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模式进行个人收入分配。你干得好的,你可以拿0.80元、甚至1.00元一工,你搞得不好,你可能一个工只有0.30或0.40元。按劳分配是按照劳动的结果进行分配的,收入好坏全在于你的劳动结果如何。而劳动力所有者则是另一回事:企业搞好了,你拿的是工资,企业利润多了,与你没有关系;反过来也一样,企业搞得不好,也不用你负责,即使企业破产了,在清算时也要先结清工资。对劳动者而言,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区别,就是劳动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的区别。
二,按劳分配权利要求的性质一一劳动所有权。
我们常说,“社会主义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社会主义要实现按劳分配”。这“劳动者当家作主”是什么权利?难道不就是“谁劳动谁管理”的劳动管理权吗?这“按劳分配”的内涵难道不就是“谁劳动谁所有”的劳动分配权吗?一句话,社会主义讲的劳动所有权,而不是什么资产所有权!
马克思谈到“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一一劳动一一来计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劳动者联合起来,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时,在这里通行的原则不再是什么“谁投资谁受益”产权,而是“谁劳动谁受益”劳权原则。生产成果的分解不再是投入资产的多少,不再是所谓的产权清晰,而是劳权分明。
资产阶级社会是资产者当家做主,其权利要求当然表现为资产所有权或产权。现在,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人格化的资产者消灭了,劳动者就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这时的劳动者虽然也有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但由于公有制本身也消除了人们在占有资产方面的差别,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的差别,不是表现在资产所有方面,而是表现在劳动所有方面。因此,在劳动者集体经营的企业,讲的是劳动所有权,而不是什么产权。
三,按劳分配所分配的生产成果一一消费价值。
如上分析,社会主义相比于资本主义,生产主体变了,由资产者变为了劳动者,同时起决定作用的权利要求也由资产所有权(产权)转变为劳动所有权(劳权),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的本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满足资产所有权的剩余价值的生产转变为满足劳动所有权的消费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把按劳分配的分配叫做“消费资料的分配”。“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因为在改变了的环境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财产。”
在马克思那个时候,设想的按劳分配是没有商品经济的按劳分配,因此,他把企业生产成果叫做消费资料。在今天,在市场经济依然存在的条件下,那么,集体劳动所得也会以价值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用消费价值来取代消费资料,更加恰当一些。
在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按劳分配的生产方式,是与剩余价值不一样的一种生产方式,即消费价值生产方式。这是社会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区别。
四,工本的生产方式。
说到按劳分配,就不能不说到作为分配的主体一一劳动所有者。而劳动者所以能够在社会生产中以劳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就不能不说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由于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人格化的、单纯的资产者被消灭了,于是劳动者成为了唯一的生产主体。在生产资料公共所有的条件下,劳动者在资产所有方面是无差别,有差别的只能是劳动投入量的差别。因此,在这里,作为按劳分配的依据,即“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因而,“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更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在这里,我把这种形成劳动收入差别的工作能力或“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叫做“工本”。这里的工本,是与资本相对应的社会主义基本范畴,它是劳动者借以获取劳动收入的本领。资本是能够作为经营条件的资产,通常我们称为获取盈利的本钱,而工本则是能够使劳动形成价值的工作能力,是劳动者能够获取劳动收益的本领。资本,是一种价值增殖我自增殖的运动,因而对资本,要在运动中来理解;而工本是一种劳动价值化的过程,同样也要在运动中去理解。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联合进行生产,由于在资产所有方面是人人相同,因此,参与生产成果的唯一依据是劳动投入量的多少,因此,劳动者的凭借只有工本。对劳动者而言,所谓的社会主义就是可以形成投入劳动、形成消费价值,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状态;再次进行劳动投入,从而再次形成消费价值,……,如此不断循环。
为什么在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生产队时的一个劳动力或夫妻两个劳动力可以养活一个七、八之家?为什么在科技水平大力发展的今天,供养一个孩子到成家,普通劳动者夫妻两个的收入远远不够?
原因就在于,在能够实现按劳分配的社会是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是工本的生产方式:它的利益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它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扩大和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在按资分配的方式下,在资本经营的方式下,资产者是资本运动的主体、其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资产者对资产增殖的要求。资本的生产方式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劳动者的工资或人工费用是这种生产方式的最小化的目标。因此,这种生产方式越是发展,劳动者就越是贫困。
五,个人需要劳动与公共需要劳动。
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马克思用大量的篇幅说明了“集体劳动”所得如何进行分配,归纳起来,就是首先要补偿生产资料消耗价值量,其次是满足包括扩大再生产在内的公共需要的扣除项目,最后都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用政治经济学的语言说,其分配结构就是“生产资料价值消耗补偿+公共需要价值量+个体需要价值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讲,也就是我们常说到农村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叫做“补偿消耗的、交够了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按劳分配模式。
从按劳分配生产结果分配模式可以看出,其步骤实际上就是两步:一是把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量与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量区别开来,且优待补偿生产资料价值消耗量;二是把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量,区分为公共需要价值量和个人需要价值量。这里的公共需要价值量,有些是给国家的,有些则是集体需要的,其中还包括了扩大再生产需要的。
在按劳分配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中,我们发现,不再存在所谓的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区别,劳动者的劳动已经变成了公共需要劳动与个体需要劳动的区别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因为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者,消除了私有制,劳动阶级就是唯一的阶级了,因而劳动者的劳动成果除了满足自己的个人需要,就是满足自己的公共需要。
六,生产劳动个人所有制。
什么是社会主义所有制?
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是这样说明的: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论》第一卷第832页)。
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给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是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
第二是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
第三是重新立个人所有制。
在这里告诉我们,1,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复封建社会的小私有制形式;2,社会主义所有制一种个人所有制;3,社会主义这种个人所有制是以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为基础的。
综合这三个方面的意思,得到的结论就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就是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即生产劳动的个体所有制。
为什么可以把社会主义所有制归结为生产劳动的个体所有制制呢?
第一是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单纯的或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第二是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同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人们的权利表现为劳动所有权,而不再是资产所有权。由于劳动者是以生活消费个体性为基础的,因此,在消费需要和劳动所有方面是具有个体性的,因此,在进行集体生产时必须反映劳动者在劳动投入方面的差别并在管理上和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
正因为以上两个原因,所以,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所有制就是生产劳动的个体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重点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是生产劳动个体所有制。这是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概念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现按劳分配?从所有制的角度讲,就是因为它本质上是生产劳动个人所有制决定。
有人说,社会主义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公有制不符合人性,是因为人们缺乏“一心为公”的基础。这种说法完全是对社会主义所有制无知的表现。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方式而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意义仅仅在于它消灭了资产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消灭了产权赖以生存的基础,从而为劳动者利益要求的体现,为劳动所有权的体现提供了基础而言。
社会主义不是不体现个人利益要求,只是它所体现的是劳动者的个人利益要求;社会主义不是不体现个人利益要求,只是它所体现的是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而不是什么产权要求!按劳分配,正是这种个体利益要求的具体体现。
七,劳权制度。
“劳权制度”只是一个简称,它是与“产权制度”相对应的一个基本范畴。
“劳权制度”的全称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劳动所有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劳动管理权和劳动分配权,这与资产管理权和资产分配权相对应。所谓劳动管理权的核心原则就是“谁劳动谁管理”或“谁劳动谁经营”,与“谁投资谁管理”或“谁投资谁经营”的核心原则相对应。所谓劳动分配权的核心原则是“谁劳动谁受益”,它与“谁投资谁受益”的产权原则相对应。
“劳权制度”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这是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权利要求的基础,也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基础。也就是说,不建立劳权制度,即使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企业,劳动者也是当不了家、作不了主的,更谈不上实现按劳分配。因此,劳权制度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劳权制度,按劳分配就是一句空话。
转载于“钟建民的理论思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