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私有制和公有制的界限到底在哪?


图片来源:中国江苏网

  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差别,从名义和概念上看,很简单,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集体、全民)占有生产资料。

  在人类的幼年时代,个体高度依赖于集体才能够生存,彼时有过全局性的(“大同”)合作阶段,那个时期存在着“游群”或者“部落”的公有制。然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一直流行和存在着小生产基础上的私有制,人们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中间,有很漫长的历史。

  时至今日,私有制和公有制与历史上有过的形态相比,仅仅只具有外观上的类似,而生产力水平处在完全不同的阶段上,当前的经济制度是奠基于社会化的大生产。我们今天谈论的私有制,并非一个孤立的事物,而是一种占据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

  这样,私有制必然意味着为利润最大化而生产(实现所有者的私人目标,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是一种“狭隘利益”目标),而名义上的公有制是否能够超越这一点则不一定。国有制照说也算是公有(非私有),但是,往往并不脱离为利润而生产的旧轨道,这样,公私之别就需要继续向前延伸——第一个检验标准是否能超越为利润而生产。

  就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与劳动者相互分离而言,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处于被雇佣状态,这也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关系,那么,公有制就同时需要为超越雇佣劳动制提供前提条件。

  这样一来,作为对称于私有制的公有制,就需要在超越为利润而生产,同时还需要为超越雇佣劳动制提供条件。具有这两个条件的公有制,就能够承载一种革命性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了,一句话,构成新社会的经济基础。

  从经营目的和主导性的雇佣关系两方面,进行对照的话,那么,私有制概念的核心内涵,主要不是体现为占有形式——这个完全可以多样化。其首先和主要的内涵,是体现为资本雇佣劳动和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占有方式反而可以复杂多样,兼容多方面的因素。确立了这个关键的概念内涵之后,基于占有形式和股权构成的表面证据分析——诸如社会资本主义或者人民资本主义的形式主义构想,就很容易识破了。

  正是基于对资本经营模式的深刻认识,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显然,生产的社会化意味着生产的影响所及或者后果,已经弥漫于全社会了;而私人占有形式起作用的后果,还会继续坚持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目标,这肯定还内涵着最大化对劳动者的榨取,这往往带来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此种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可能会带来积累与产能的扩张(总供给扩张),但会在另一面带来购买力严重不足(总需求萎缩),供需失衡的累积性后果,会带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会抑制生产潜能的实现,无法达成最优,相应地就会抑制生产力的进步空间。

查看余下5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0条)

2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