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贵一,“工科理科化”之问仍应把他放在中西文明比较背景下考察
我们人和社会的许多行为和思维,他们的外观或表现是如此的迥然有别,可仔细一斟酌,他们背后可能有着共同的触发因素,有着共同之“因”,或者一路追下去,总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之“因”。这个我想不别哲学探究,人们多多少少都有经验。
比如近日街谈巷议的一个话题:工科理科化(这里我把他命名为“工科理科化之问”),他说的是“中国大学的工科教育越来越理科化”,这是一个话题,最新的热门话题;还有一个古老话题,他说的是“现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产生在中国”,他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问”。
这两个话题外观上是如此的迥然有别,稍有语句理解力的人就能辨别他们是如此的不同,可是你要深究的话,他们背后可能有着共同的触发因素,有着共同之“因”,或者一路追下去,总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之“因”。
那是个什么共同之“因”呢?这里我先搁一搁,阐述很简单,后面再说。
除了“工科理科化之问”和“李约瑟之问”,其实还有更多,他们都可视之为同一本质问题的不同外观,不同表现或表象,再列举几个,比如困扰教育界几十年的一个问题,大家都听说过有个教育门类叫“技校”的,大概八十年代开始“技校”教育越来越“中专”化倾向,不但“技校”教育内容越来越“中专”化,并且他的学员招收和毕业分配,以及他的社会地位甚至整个教育舆论越来越“中专”化,今天我一不做二不休,就把他命名为“技校中专化之问”。
“技校中专化之问”大概八十年代开始浮现,九十年代愈演愈烈,虽然局限在教育界专业领域,恐怕我们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有耳闻,说他是教育界老大难问题不为过,四十年过去了。我是悲观的,再四十年恐怕解决不了,不再恶化就算万幸!顺着这个思路,还有类似的诸如“中专本科化之问”、“本科研究生化之问”。
事实上还有个更严重的,我把他命名为“中国教育为美国服务之问”:中国高精尖教育的毕业生,许多都流向了美国或西方世界,为美国或西方世界所用。这从来不算秘密,我们看清华和北大,相当高比例的毕业生都奔向美国或西方世界,为他们所用。正如“技校中专化之问”,整个社会都看到了这个问题,看到了他的严重性,四十多年来没人解决得了,我们“举国体制”就是奈何不了他,大家都抱着“不再恶化就算万幸!”心态看着他的发展。
我一口气列举了“工科理科化之问”、“李约瑟之问”、“技校中专化之问”、“中专本科化之问”、“本科研究生化之问”、“中国教育为美国服务之问”……,其实还可列举更多,大家可以举一反三,有些可能是跨领域的,但他们都有共同特征,有着共同的触发因素,有着共同之“因”,或者一路追下去,总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之“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