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随想——闲话教育(之二)
一个小视频。一名小孩回答“以前的老师与现在的老师有什么区别”问题,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以前人们形容老师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现在的老师,随着科技的进步,已经变成了电灯,当你不交电费的时候,说不亮就不亮了。”此乃假小孩之口,言万众心声啊!
现在,老朽则想以亲身经历,谈谈关于“蜡烛”的往事,请老年朋友共鉴,供年轻的朋友参考。
老朽“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启蒙”入学的时候,我们的学校就办在本村地主家的三间房子里(那是属于人民政府没收的“逆产”),课桌凳都是学生自带。学校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就一个老师,人们戏称他为“百字先生”。据说老师只念过一两年“私塾”,识字不多。因为曾经在新四军东进后担任过村财经委员,所以自学了一些文化,加之他的办学积极性很高,所以就创办了这所“校长兼校工”的初级小学。在我的印象里,他很有责任心。每天一到四年级轮番上课,给一个年级上课的时候其余三个年级的学生就埋头自习、作业,教室里一般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只有每天一大早的时候,大家都会摇头晃脑地放开喉咙,那种乱七八糟、拖着腔调的读书声,能够传出很远。学校没有钟表,时间就在老师心里。没有铃铛,只要老师说一声下课,大小孩子们就雀跃着冲出教室。老师的哨子一吹,大家马上各归原位。尽管我们的学校简陋闭塞,我们的老师孤陋寡闻,以至我初小阶段既没有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更没有学到音体美方面的基本技能。但是我受到的启蒙教育,毕竟是令我终身受益的忠孝仁义、勤劳俭朴之类最基本的人伦道德教育,以及诚信友善合作包容等为人处事之道。除了正常上课,我们还多次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当时的农村卫生条件与卫生习惯都相当落后),大同学带小同学,几个人一组,走进一些“重点户”开展大扫除。也积极响应“快马加鞭扫除文盲”的号召,兴高采烈地加入到“小先生”的行列,在老师的安排下设立“识字岗”,即用一块小木板写上“天、地、日、月、上、下、左、右”等常用字,拦在交通要道,教过往行人认读。虽然也有人被拦住时不以为然,甚至对我们发牢骚,但多数人还是非常友好的,要么笑盈盈道声谢谢,要么竖起大拇指表扬我们办事认真,让我们感受到付出的欣慰与成功的喜悦。
待我初小毕业之后,我们的村小也便“寿终正寝”被撤并了。进入高小,我接触到一些“正规”老师,接受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新知识、新思想。特别是考入中学之后,知道了毛主席关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懂得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新中国教育的指导方针与根本目的。日复一日,潜移默化,我们一天天长大了。“又红又专”成了我们的追求,“哪里需要哪里去”“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既是新时代对接班人的要求,也成了我们绝大多数青年人的志向。所以,当我高中毕业无缘大学的时候,便回到农村,义无反顾地干起了祖祖辈辈一直从事的职业——春种夏培秋收冬藏。同时也积极参与扫盲、宣传等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