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肖委: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北京市为例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党中央统揽全局,实施有力的战争动员和正确的战争指导,采取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领导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这个运动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志愿军的作战,也推动了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工作。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我们党紧紧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关键点,并将其贯穿于运动全过程,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举措,使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得到了极大地调动,并转化为支持志愿军作战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同仇敌忾、同心协力,让世界见证了蕴含在中国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关于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界已有不少成果。但相关研究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如抗美援朝运动中爱国主义教育在地方的开展就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必要。
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市在各项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性作用。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北京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系列有效做法,经中共中央批转,被推介到全国各地,推动了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走向深入。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抗美援朝运动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况作一些梳理和研究。
01
为什么要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也是提升干部群众的政治觉悟,深刻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重大意义,扫除亲美、恐美等错误认识的需要。
一是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新生人民政权,提高其对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的注意力和兴趣还都只局限在本村和附近地区的一些事情上;在大部分城市地区,一般老百姓的生活也都局限于小范围的社会基层单位。只要个人生存条件不受到直接的威胁,他们对时事政治很少关心,对党和国家也缺乏认同。另有一些工商业资本家、知识分子、职员等因为长期受到国民党反动派负面宣传的影响,对人民政权有偏见甚至有敌意。
因此,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有必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进一步巩固新生政权,并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扫除恐美、亲美等错误认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美两国国力对比比较悬殊,美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拥有以原子弹为代表的尖端武器,而新中国还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对于新中国迎战美帝国主义,一些人产生了恐惧、害怕的思想。从北京市当时的情况看,有的职员怕原子弹,认为美国武器好,而我们的武器不如他们;部分学生对志愿军没有信心,“听到出志愿兵时,简直不敢往下想了”;一些教员态度消极,甚至反对学生讨论时事;不少工商业资本家态度比较沉闷,惧怕和美国战争。只有少数进步分子表示要积极援朝。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