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兼与郝贵生教授磋商
郝教授叙述提纲写作的背景与马克思哲学历史发展过程是基本准确的。不准确的地方,那就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的评价。这部手稿是马克思哲学奠基之作,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萌芽基本诞生于这部著作。《费尔巴哈提纲》(以下简称为《提纲》)是这部著作的理论的延续。
郝教授还是坚持推广论,马克思历史观是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观点,因而有这样的评价:“马克思的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的著作,他试图用物质的原因解读私有制灭亡的必然性。他的劳动异化思想有许多合理因素,但借助异化概念本身就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也是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他把共产主义表述为消灭人的本质和人相异化,“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郝贵生:马克思为什么要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阶段第7点结尾】
异化劳动建立在人本质解析基础上,马克思指出: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又处于统一中。人具有物质与思维双重本质,双重本质的结合,是人类创造生活物质的推动力。具体解析过程是对工人劳动开始,从工资、资本、地租的经济学批判到对黑个人哲学的批判,还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批判。也就是说他批判了以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唯物主义,也批判了客观唯心主义,继承了他们合理的内容,形成了对唯物论唯心论神创论的超越。异化劳动是把人的创造性活动,变成牛马般的枯燥循环、谋取生活的手段,颠倒了人与动物本质。物质维持是人与动物共性,取得生活物质手段的不同,区分开人与动物,这是马克思做出的伟大贡献。
在这方面,费尔巴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解析出宗教的本质是人本质的映照,他也试图解析人与动物意识的区别,并指出由于人类活动的广泛性,营造了人与动物的简单、反射不同形式。《基督教本质》:“宗教是对无限的东西的意识;就是说,宗教是、而且只能是人对自己的本质——不是有限的、有止境的,而是无限的本质——的意识。一个真正有限的本质,对于一个无限的本质,就连猜想也丝毫不会有,更不用说对它有意识了;因为,本质的界限,也就是意识的界限。例如毛虫,它的生活和本质都限制在某一种植物上面,这样,它的意识就也不越出这个有限制的区域之外;它固然能把这种植物与其他植物区别开来,但除此以外,便什么也不知道了。所以,这种有限的、但正由于其有限性而无错误的、可靠的意识,我们不称它作意识;而把它称为本能。严格意义或本来意义下的意识,是同对无限者的意识不可分割的;有限的意识不是意识;意识的本质特性,就是总括一切、无限。无限者的意识,不外是对意识之无限性的意识。或者说,在无限者的意识中,意识把自己的本质之无限性当作对象。”当代人分不清人与动物,不是科学知识不够,而是缺乏哲学解析的透彻性、理性逻辑和推理。
费尔巴哈理论缺陷是没有把这种人类感性活动与人类存在基本形式—劳动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关联。自然观方面,费尔巴哈是个唯物主义者,在社会方面他超越了神创论,但他不能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看待劳动是商品的本质。无论如何他踏出了抽象对抽象的壁垒半步,开始把具体作为理性解析对象,至今还能启迪后人思维,这是值得后人学习仿效的学术风格:认真、仔细。
有关这些观点,我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继承》一文中介绍过。马克思写完《手稿》意识到自己超越了费尔巴哈。人与动物的分离,劳动创造是根本因素,而费尔巴哈还是从神学和动物意识上比较来说明人。对象性、感性物质活动是解析工人劳动的一项哲学成果,物质自然即是人类的物质来源也是人们意识对象,在劳动创造生活过程中,人的物质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逐渐增长。即是结果,也是人类下一个创造活动的起点。此时,马克思找到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症结,唯物论者如果不从劳动创造这个人类基本存在活动开始,其历史观则是唯心的。形而上本质上为抽象,这是所有哲学都具有的本质。而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则是极端抽象,把世界看成一个因素制约的,或是思维或是物质。这种‘唯’、‘一’思维禁锢了人们思维的发散,从哲学的反思变为禁止反思。你只能选择一方站队,引人深思的哲学变成是否判断公式。这类哲学叫归一法,不管事物的复杂丰富性,都用一根筋去解释。
由于人本质是双重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都有自己发展形式,两种活动都是实践。物质活动流变为实践一般人容易理解,而思维、精神创新实践外在形式则是著作。郝教授也承认的并叙说。“1843年《莱茵报》被封,他回到书房探讨他在实践中遇到的苦恼问题。写作和出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他和青年黑格尔派重要成员卢格等人筹办《德法年鉴》杂志,1844年出版《德法年鉴》,发表两篇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论犹太人问题》。这一年他还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恩格斯合写《神圣家族》。这段实践和这些文章、著作就体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和脉络。”
马克思同时指出:在《手稿》【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同其它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其它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他人的关系。”
进入文明社会,生产关系不是人类自然的演化,而是族群管理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劳动者,并且在私有制状态下,以文字法律的形式固化生产关系。这种权力最初来自原始社会,族群全体劳动者舍弃自身权力,委托于管理者。把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说成是自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观点,并未正确解读《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尤其是【第三节】。
言归正传,还是说实践。劳动创造了商品和使用价值,这是古典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贡献,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哲学家和空想共产主义者的精髓,在《手稿》中建立自己的历史观,由于他间接的自称为新唯物主义,所以叫历史唯物主义。后马克思主义者没有注意到马克思对唯物主义的超越,只知道继承,其实马克思超越了唯物论唯心论的同时,也超越了神创论和空想共产主义,还超越了古典经济学。哲学批判只是对局部观点的否定,对精髓的继承;绝非是抛弃以前基础,重新建立一个体系。超越这个词对于哲学来说就是剔除糟粕的继承。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和唯心论,关键的弊端是追求世界终极本质,并且是以思维外化为世界,抽象的总结。而今这个任务交予科学,进行一对一的具体研究,马克思哲学转向人的感性对象世界,研究人的存在活动,从生活物质创造到物质和思维两方面的实践流变,和人类一切社会生活的实践流变。马克思主要研究劳动创造活动及其异化过程,并非对泛实践规律的研究。因此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和主义的精髓,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劳动创造活动及物质和思维的自由结合,才是马克思哲学和主义的精髓,劳动者解放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目标。
结论:马克思历史唯物论萌芽产生于《手稿》,《提纲》是手稿的一个理论结果。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初步完善于《形态》【费尔巴哈章】。郝教授也说了《形态》是费尔巴哈章的具体化,那么把一个抽象语言纲领当成天才的萌芽,这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判断。人的存在和发展既不能单纯以物的一般运动来解释,也不能以意识运动来解释,必须以二者的交织运动—劳动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来解释。由此引发的各种流变—实践,来解释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人的异化。抽象的谈论实践,离开了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本源,也离开了马克思哲学、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消灭私有制,解放劳动者乃至解放全人类。
【文/士心,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