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与思考之二·关于社会演进的物质条件问题
马克思阐述的唯物史观基本观点既是对以往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性的概括,也是我们研究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正如恩格斯所说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像大海航行中的航船需要有指南针陀螺仪一样,但指南针陀螺仪并不就是航行本身,一个好舵手必需了解和掌握航行中天气、风向的变化,水流的方向以及航道上的浅滩暗礁等等情况,才能在指南针陀螺仪的指引下,顺利地驶向目的地。我们在研究过去和现在的社会现象时,更需要有唯物史观这个科学方法,才能找到通向真理之路。
人们常常谈论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是否成熟的问题,并引用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即「无论那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并以此为论据,认为苏联的瓦解就证明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并未成熟。十月革命也是物质条件未成熟的革命。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关于十月革命和苏联问题,需要另外探讨。这里只就新旧社会形态更替的物质条件问题谈点学习心得。
从过去历史上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来说,上引的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观点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从原始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将来的由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都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不可想像的。这里所说的物质条件,指的就是社会经济发展,或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但,如果我们把这个观点孤立起来,提出如下的问题,即旧的社会形态容纳生产力到什么程度才促使它退出历史舞台,而新的社会形态的「物质条件」成熟到什么程度才促使它诞生呢?这样的提问显然是陷入纯粹抽象的理论泥潭中了。这样的问题是无论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答案的。马克思所以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正是因为新旧社会的更替并不是单纯的社会、经济发展或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量变过程。我们可以把水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加热到100摄氏度就会使水气化,温度降到零度水就会结成冰。这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由液态变成固态恒定不变的沸点和冰点。对于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无论如何是找不到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的恒定不移的转变点的。新旧社会的更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等多方面的矛盾和斗争的过程。这具体反映在各社会阶级、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意识等利益的冲突和斗争。旧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诞生直接决定于这些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斗争的力量对比和发展的趋向。因此,马、恩二位先哲在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时,除了指出在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之外,特别强调人类的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斗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