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与思考之一·关于唯物史观

2024-06-28
作者: 姜君羊(田淑) 来源: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一、唯物主义历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在社会思想史上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恩格斯把这一发现比喻为达尔文学说对生物学作出贡献一样伟大。在马克思之前,在社会历史的研究上,占支配地位的是唯心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只从人的主观意识方面去考察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能说明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其次,唯心主义历史观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不重视,认为只有绝顶聪明的人物和智者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马克思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正好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反,他批判了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谬误,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历史科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简要」说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如下(为了以后说明的需要,作者特意在马克思提出的基本观点前面标明数字):

  (1)「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于其上,并且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他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2)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使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3)「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宗教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它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决。」

  (4)「无论那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胚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只能提出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任务本身,只有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中,才会发生。」

  (5)「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胚胎里,同时又创造出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史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以上所引就是马克思本人阐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引文见于《马、恩全集》第十三卷8-9页。

  二、马、恩对唯物史观的解说

  过去,有许多人对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做过阐释的工作,这对理解唯物史观的观点无疑起到一定作用。但在众多的阐释中,两没有比马、恩二人对唯物史观的精义解释得最透彻、最明了、最确切的了。因此,为了确切地把握唯物史观的精义所在,我们从他们的著作和通信中引述如下。

  (1)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给他的朋友俄国自由派地主、着作家安年科夫写信,谈了他读普鲁东的《哲学的贫困》一书的印象,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很坏的书」。他在信中批判普鲁东的错误观点的同时,也谈及了有关唯物史观的问题,他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一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态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的一定阶段上就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和阶级组织,一句话,就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这是普鲁东先生永远不会了解的东西。」

  (2)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46本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关于唯物史观有如下的话:「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数据,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3)恩格斯写于1877年6月的《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说到马克思使自己名字永垂科学史册的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时说,马克思「在整个世界史观实现了变革。以前所有对于历史的见解,都以下述观念为基础,一切历史变动的原因,应当到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去寻找,并且在一切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决定全部历史的是政治的变动,可是,人的思想究竟从那里来的,政治变动的动因又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没有人过问。」「而马克思证明,过去的全部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可是,这些阶级是由于什么而产生和存在的呢?是由于当时存在的物质的、可以实际感觉到的条件,即各该时代社会借以生产和交换必要生活资料的那些条件。」「从这个观点来看,在充分认识了该阶级社会经济状况(而我们那些历史学家却完全没有这种认识)的条件下,一切历史现象都可以用最简的方法来说明,而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同样可以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来说明。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实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应有的权威此时终于被承认了」。

  (4)恩格斯在1876年9月至1878年6月写成的《反杜林论》一书的第三篇「社会主义」中说,「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在每一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长的认识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的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5)1883年,《共产党宣言》出版第三个德文版本。这是马克思逝世后出版的版本。恩格斯为这个版本写「序言」,他又一次提到贯串《宣言》中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他说,「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之下解放出来。」

  (6)1885年恩格斯为马克思《路易,邦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的第三版写的「序言」中说:「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的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其他任何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种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的。」

  (7)恩格斯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的「序言」中又一次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简明的解析,他说,「这个原理就是: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我们在上面引述的马、恩二人对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解说仅仅是他们著作中小小的一部分,但这足以使我们明白唯物史观的真谛所在了。马、恩二人在他们一生的科学研究的著述中,就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来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和现代的历史变化发展取得的极其辉煌的科学研究成果。他们的主要著作如《德意志的意识形态》、《共产党直言》、《资本论》、《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家庭、私有财产及国家的起源》、《1848年至1851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邦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英国工人阶级现状》等等,都贯彻着唯物史观的观点。正因为这样,他们的著作一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经受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事变的考验,证明马、恩二人在这些著作中所阐述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战略和策略等提出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从而使它们成为传世的不朽著作。尽管这些著作直至今天仍然受到资产阶级学者、自由主义者、修正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的种种挑剔、攻击、阉割和篡改,都不能掩盖它们的光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愈益显示了它们作为先进的思想武器的伟大力量。人们要对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事件有个正确的认识并籍以推动社会的前进,还得从学习马、恩的唯物史观开始。

  三、马、恩告诫不要把他们的理论当成教条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一直谆谆告诫追随者不要把他们的理论当成教条,而要本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认真去研究过去的、现在正在发生的一切事件,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参与事件的各种因素彼此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向,才能发现事件的客观规律。对开这个问题,马、恩二人都说过许多,我们在下而也摘引一些来加以说明。

  (1)1877年11月,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报》编辑部写信,原因是该报在1877年10月号上发表了俄国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的题为《卡尔.马克思在尤.茹科夫斯基的法庭上》的文章,该文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观点作了错误的解释,它把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对面欧资本主义制度怎样从封建制度内部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论证,著作是「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来对待:以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马克思认为这是对他「过多的赞誉」,也是「过多的侮辱」。他说:「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把万能钥匙」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越历史的」,因而是抽象的。它只存在于具体的历史事变的发展过程之中。所以,只有研究和理解了客观历史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才能把握相说明「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把万能钥匙」,而不是相反。

  马克思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他提到了古罗马平民所遭遇的命运。他说:古罗马的平民「本来都是自己耕种自己小块土地的自由农民,在古罗马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农民被剥夺自己所有的生产数据和生活资料,变成了除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自由人」,与此同时,古罗马也曾出现了「拥有全部财富」的人,结果怎样呢?古罗马的无产者并没有变成现代的雇佣劳动者,却变成了无所事事的游民。那些拥有全部财富的人,也没有成为现代的资产阶级。整个古罗马的发展进程只形成为奴隶占有制,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所举古罗马社会发展的例子正好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生发展只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正是出于历史条件的不同,社会发展的道路及其形式也就大不相同,而表现为千差万别的各具特点的客观存在。比如英国的资本主义同美国的资本主义、法国的资本主义、德国的资本主义、沙阜俄国的资本主义、日本的资本主义等等,各自都有其形成的历史及不同的形式。但本质上,它们都是剥削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形态。

  (2)1890年6月5日,恩格斯给思斯特(1866-1933)写信,同年10月1日又写了《答保尔,恩斯特先生》一文。保尔,恩斯特在十八世纪80年代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青年派领袖之一。他在《自由论坛》1890年5月14日的第十五期发表了题为《妇女问题和社会问题》一文。他自认为他是运用马克思的历史观点研究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妇女运动的。他的文章招来了资产阶级评论家海尔曼.巴尔的批评,为此,恩斯特要求恩格斯「用两三句话谈一谈」他的观点是不是「符合马克思的观点」的。已经是古稀之年的恩格斯对这位「青年派」的「同志」虽然并不赞赏,但仍然耐心地向他指出,首先他(恩格斯)并不认为巴尔所解析的就是马克思的观点,但认为巴尔指责恩斯特的观点不符合马克思的观点是有理由的。因为,恩斯特把德国的「小市民阶级」(即小资产阶级──引者)和挪威的小资产阶级等同看待是不对的。恩格斯说,德国的小市民阶级是「失败的革命的产物」,「具有胆怯、狭隘、束手无策、毫无首创能力的这样一些畸形发展的特殊性格」,而「相反」,「挪威的农民从来没有当过农奴,这使得全部发展具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背景。挪威的小资产者是自由农民之子,因而比起退化的德国小市民来,他们是真正的人。」恩格斯认为,易卜生的戏剧里所描写的挪威小资产者人物都是「有性格和首创精神,行动独立」的人,这同德国的小资产者是有「天渊之别」的。恩格斯还指出,「英、法等国的小资产者同德国的小资产绝不是处在同一水平上。」所以,恩格斯严肃地指明「如果不把唯物史观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成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末,它就会变成自己的对立物。」正如恩斯特「按照德国的样子来公式化地理解小市民阶层并把它搬到这个国家(指挪威--引者)来,这是违反历史事实的。」这便证明恩斯特「对于每一特定时刻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实一无所知。」

  (3)1890年8月5日,恩格斯在给康,斯米特的信中说:「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需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但是,许多年轻的德国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用唯物主义的套语(一切都可能变成套语)来把自己相当贫乏的历史知识(经济史还在襁褓中)尽速构成体系,就自以为了不起了。」

  (4)1890年9月21-22日,恩格斯在给约.布洛赫的信中谈了有关唯物史观的问题,他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和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的因素是唯一的因素,那末,他们就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过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由战胜的阶级在获胜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偶然再件向前发展。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序更容易了。」

  「我们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的作用。」

  在这里,恩格斯举了普鲁士国家及其小邦国的发展史为例子,他说:

  「普鲁士国家也是由于历史的,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原因产生出来和发展起来的。但是,恐怕只有书呆子才会断定,在北德意志的许多小邦中,勃伦登堡成为一个体现了北部和南部之间的经济差异,语言差异,而自宗教改革以来也体现了宗教差异的强国,这只是由经济的必然性所决定,……要从经济上说明每一个德意志小邦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要不闹笑话是很不容易的。」

  恩格斯把那些单纯从经济的因素来说明复杂的历史变化的人叫做「书呆子」。

  恩格斯继续说:「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许多单个的意志在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互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许多」社会「意志」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其次要弄清楚处在「互相冲突」中的「许多」「意志」的相互关系,「冲突」的深刻程度和力量对比,以及「冲突」的发展趋向。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历史事变的整个发展规律。

  四、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恩格斯在1877年6月中写的《卡尔,马克思》一文,其中谈到了唯物史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他说:

  「这种新的历史观,对于社会主义的观点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证明了:过去的全部历史都是在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中发展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是一贯存在的,人类的大多数总是注定要从事艰苦的劳动而过着悲惨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只是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以前一切阶段上,生产还是如此的不发达,以至历史的发展只能在这种阶级对抗的形式中进行,历史的进步整个来说只是极少数特权者的事,广大群众则不得不为自己谋取微薄的生活资料,而且还得为特权者不断增值财富。这种历史观以上述方法对以往的阶级统治作了自然而合理的解析。可是这同一的历史观还使我们得到这样的信念:由于现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把人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最后根据,至少在最先进的国家里已经消失;统治的大资产阶级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它不但不能领导社会,甚至变成了生产发展的障碍,如各国商业危机--尤其是最近一次的大危机--和工业受压抑的状况就是证明。历史的领导权已经转到无产阶级的手中,转到这个由于自己的整个社会地位只有用完全消灭任何阶级统治,任何奴役和任何剥削的方法才能解放自已的阶级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使资产阶级不能控制的程度,只有等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去掌握它,以便建立起这样一种制度,使社会每一个成员不仅可以多加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制成的产品增长到保证每一个人的一切合理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程度。」

  社会主义的理论之所以由空想变为科学,就在于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革命思想家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客观的批判研究的结果。人们要懂得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首先就应当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今天人们借着苏联的瓦解企图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把它视为「乌托邦」,这只能证明这些人根本不懂得唯物史观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史。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些人应当从社会主义的ABC学起。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