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遵循唯物史观
【摘要】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困难,而且也提供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路和办法。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改变人们的社会存在或者让人们注意到其他的社会存在,就能调整或补充人们的意识。今天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能性主要就在于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尤其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积极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各方面对外交往”。讲好中国故事,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优秀,在国际交往中适当强势起来,着力讲好新时代中国的故事,讲好社会主义的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表明,讲好中国故事一是要使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二是要展现能够让外国人欢迎和接受的中国形象。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困难所在
庄子认为,夏虫不可以语冰。唯物史观也告诉我们,“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中国故事就是反映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种中国意识,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理解中国故事中所表现的中国意识。这就意味着,讲好中国故事相当于要给“夏虫”讲好冰的故事。因而,这里面存在巨大的困难。
“我国历史上具有深刻的民族根基性的民间故事、文学创作和历史典故层出不穷,是‘讲好中国故事’ 的宝贵素材来源。在国际传播中回顾历史,挖掘‘中国故事’所蕴含的文化精髓,有助于受众读懂过去的中国、认识现在的中国、照见未来的中国。”
但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会存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存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由此决定了其他国家的社会意识与中国的社会意识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克服这个差别所造成的隔阂。更重要的是,其他国家的人甚至连读懂自己的过去、认识自己的现在、展望自己的未来都很难做到,又怎么会花大量时间精力去“读懂过去的中国、认识现在的中国、照见未来的中国”,他们对中国故事的需求又从哪里来呢?
《共产党宣言》指出,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已经预见了一种‘放弃了个性’ 的‘世界文学’ 的形成……在资本主义市场化席卷全球的时代,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民族的文学都……丧失了个性和特质,为资本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所改写和同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但是,即便资产阶级能够成功地“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从而,即便一切民族的生产方式都相同,进而都有相同的社会意识,这个存在着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的意识也是分裂的,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香汗与臭汗之分。这也意味着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选择是讲好“香汗”故事还是讲好“臭汗”故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