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虬: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力军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对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认识和实践出发,指出改革开放后对市场经济的探索,是基于毛泽东改造小生产,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为前提,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思想和实践的延伸。批评了庸俗经济学观念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强调中国已形成了空前强大的雇佣劳动阶级,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主力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要放到雇佣劳动阶级中去检验,以保持理论创新的科学性。文章讨论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我国每年应届毕业生有一千多万,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如火如荼,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只能加剧。怎样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
马克思晚年,以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探索了东方国家不重复资本主义苦难的可能性。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西欧革命有假设性误判,但通过恩格斯论述的“合力论”,捍卫了辩证的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的根本作用是通过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而体现的本质规律,指导了列宁的十月革命和毛泽东的农民主力军的革命,指导了斯大林的苏联前期和毛泽东中国对农业国的改造和跨越。
作为资本主义顽疾之一,毕业即失业,在欧美由来已久。在中国,解放后的方法是有饭大家吃,两个人的饭三个人吃,或者下放农村,“土法上马”,对西方经济学“经济原则”反其道行之,却做得卓有成效。斯大林苏联和中国改开前,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有效破解了市场经济的盲目生产和大规模失业,人口和寿命增长在人类史罕见。八十年代后,对存在的瑕疵认识为“大锅饭,养懒汉”、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下,限制人的自由发展等,成为四十年的改革对象。
一、毛泽东改造中国、改造小生产的宏伟路径
中国作为人类商品、货币发源地之一,依托的是内陆农耕自然经济的发展,自商鞅变法以来,形成历代重农抑商传统。解放后人口猛增的温饱压力,不得不长期依然以粮为纲,这就使得农村多数人的集体经济积极性,和重农抑商传统重合,潜在地通过革命遗留的战时共产主义的惯性,通过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尾巴”的绝对排斥,以及干部孽生的官僚主义专制体现出来。
毛泽东缜密研究占总人口90%的农村集体经济,同时又在基层群众创新中,总结出社队企业、生产责任制、私有经济自留地等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国产业升级,工业化之路。在这个征程中,毛泽东遇到小生产观念的巨大阻力,首先反映在向集体经济和从农业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上。毛泽东依据农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主力军的实践,批评了《共产党宣言》对农民二重性叙述“蹩脚一点”(《毛泽东年谱》1959.12.17),肯定了同是农业国苏俄的列宁、斯大林的准确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