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辛:《辞海》里翻起的黑浪,触目惊心
网络配图
《辞海》是一部具有综合性权威性的工具书,即使是学高八斗的大学者,也离不开这个工具书,正所谓“对不对,查《辞海》!”毛泽东向来都有博览群书的美誉,在他的“家藏万卷书”中,《辞海》就是必备的书。他在1957年对1936年首版《辞海》主编舒新城说:“我从20年前使用《辞海》到现在,在陕北打仗的时候也带着,后来在延安敌情紧急的情况下,不得不丢下埋藏起来,以后就找不到了。现在这部书太老了,比较旧,希望修改一下。”此时已经退休的舒新城虽也赞同重修《辞海》,但因年老而不敢再担主编的重任。毛泽东却仍然希望他挂帅,并且风趣地说“你有儿子吗?自己不干了,儿子继续干下去”,用“愚公移山”的精神鼓励舒新城,并且指示在场的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帮助解决具体困难。
在最高领袖的热情鼓励下,上海于1958年成立了辞海编辑机构,预算投入经费一百五十万元,配备两个局一级干部、二十多个一般工作人员,并从上海各高校抽调多名专家学者,快马加鞭地开始了这一项被称为“文化建设的基本工程”的工作。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遭受严重困难时期,这支《辞海》编纂队伍仍然得到很好的待遇,不仅有“四菜一汤”,还有香烟、糖果的供应——足可见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1965年《辞海》编纂完成,但只在内部发行,称之为“未定稿”,这主要是为了留有余地, 以便博采众议。此“未定稿”名曰修订,实为重编。相较老《辞海》,用“脱胎换骨”一词来形容新版本一点都不夸张,里面凝聚着领袖的期望,国家的重托和各领域专家学者多年呕心沥血的努力。直到1979年《辞海》才定稿出版。可惜,此时发出倡议的伟人已经离世,看不到他热切期盼的新版《辞海》了(舒新城也早在1960年过世)。
可是,伟人一定想不到,他所大力支持的《辞海》编纂工作在他走后的再次修订中却被人悄悄地做了手脚,而主要的矛头竟是对着他来的。
1979年《辞海》正式出版后,考虑出到该工具书的重要性和形势的不断变化,定下了《辞海》十年一修的规矩。于是,陆续出版了1989版 《辞海》,1999版《辞海》,2009版《辞海》,……。
由于《辞海》是多卷套超大型工具书,价格不菲,老百姓一般不会购置在家里,需要时到图书馆查阅,所以,大家对《辞海》修订再版中悄悄的变化一直没有觉察。直到有一天人们在1999年11月4日《报刊文摘》上看到摘载的《中国合作新报》1999年10月28日的一篇题为“’99<辞海>重新评价毛泽东”的文章才大吃一惊——竟然有人擅自改变了开国领袖毛泽东历来在广大人民心中铸成定论的评价。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