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慎战”的不同理解除了政治家和军人,还有“文青”们

2024-11-02 753 2
作者: 道一人 来源: 红歌会网

  关于“慎战”的不同理解除了政治家和军人,还有“文青”们

  ――与金灿荣谈谈

  俄乌开打没几天我就写了篇《请别再为俄乌冲突视频配乐了,兼谈<听我说谢谢你!>的“合成的谬误”》,对国内媒体一些做法表达看法,国内的战事战场报道有配乐的,曲调好象战争故事片中的那样,好象又不全是,而是某某乐库现成拿来的,我似乎哪儿听到过,有些广告需要营造紧张兮兮的氛围,好像也来自那个(或那类)曲库,我在“快手”不止一次听到过这类曲调,那种紧张兮兮的味道、风格、氛围,甚至连《凤凰网》、《凤凰卫视》那类非常权威著名的媒体也这样――结果主播用手指指下面“小黄车”,示意链接下单,我本来有兴趣的,他不示意我也会下单的,那种臭带鱼味总在我嘴巴里眨巴眨巴,紧张兮兮的配音风格反而搅了我,兴趣一扫而光!

  我的意思就原声报道好,别紧张兮兮的配乐。

  是的,有点文艺范,但水平不咋的,经常用错地方,“文艺”与“正经”经常界分不清――我持这种看法。

  原本想给新闻学院的老师写封信谈谈看法,是他们教出来的,后一想不妥,别给雇人扇俩嘴巴子,我调侃他们不止一次了!可能新闻行业惯例,外国同行也这样的,老是说他们有点找茬,说多了反而显得外行出丑,这事也就罢了,过去了。

  事实上这是我在红坛的一个主题:“正经与文艺界分不清”现象――归在《政治家+诗》序列中,遇到相关实例就有感而发记下来谈谈。我们许多同胞可能“娱乐”精神过度,不问三七二十一都要露一手――有时人家在痛苦受难,你这种情绪流露,人家必然遭受双重痛苦,或以为可以假装“感同身受”,但人是活物,“感同身受”与“文艺”区别不出吗?你报道人家这种事配以这种曲调,人家怎么看你呢?

  内地有个近乎哲学味的称谓:装逼!意思是做事像在表演,生活就象舞台上演戏――西方确实有个正儿八经的哲学术语“剧场假象”,发明人是培根,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

  “装逼!”是个性或某种“生活品味”的话,那肯定为人不齿,如果他还年轻的话连朋友都难交,不会有真心朋友的,多半被人背后指指点点“装逼!”但内地这种现象似乎比较普遍,不然不会有“装逼!”这个词这么流行的。

  我喜欢假装“理论家”――这样可以减少被人胖揍的概率!我的理解:“娱乐过度”或“装逼!”的原因有个体和社会整体两方面。

  就个体方面,他是智力发育滞后所致,他无法正常与同龄人情绪沟通――五、六岁以前的男童拿着玩具刀枪“冲呀!”、“杀呀!”,他就是一种刺激带来的快感,他是不会有“痛苦!”、“悲伤!”、“疼!”诸如此类感受的;但是过了这个年龄,甚至十多岁了还不能将凶器与玩具区别开来,没法将刀枪剑戟与这类感受进行关联,那肯定智力有问题,至少比正常儿童发育迟缓,人群中这类人是有的,我们社会确实存在大量的“正经”与“娱乐”分辨不清的人――比如他咋天还写了篇话剧《潘金莲》向全社会呼吁“我要为妇女翻案!”,赢得社会一波娱乐狂潮,今天大过年的喜庆参加了“春晚”大会,看了《不差钱》就引起他气呼呼,要拽赵本山师徒去法院论理,告他们“助长了‘一切向钱看’风气!”。

查看余下4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