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之问
01
李嘉诚在大陆赚麻了,成了身价万亿的资本大鳄。按一般人性来讲,他是怎么也不会出卖战略港口“资敌”,对把他养肥了的中国捅刀子的。而且,这些天来,香港政府、香港特首以及中国政府,都在要求李嘉诚终止这笔卖国买卖,可李嘉诚至今没有表现出响应姿态,而是表现出了一条道走到黑,与中国政府满拧的强硬态度。
说李嘉诚是“白眼狼”,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了。也因李嘉诚这种违人性与伦理的表现,都很容易引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把李嘉诚放在教员时代,将会怎样?姑且简称“李嘉诚之问”吧。
在我们探讨“李嘉诚之问”的时候,我们还会发现,探讨“李嘉诚之问”,富有可鉴的历史意义和可用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能够提供把资本送进笼子、保证资本有序、服务国家,不让资本恶性膨胀为非作歹的重要可借性方法论。
那好,就让我们进入这一话题的探讨吧。
我们认为,若将李嘉诚置于教员时代(1949-1976)的历史语境中,其命运必然与今日迥异。
对此,我们将从政治经济结构、社会改造实践、历史案例对比三个维度,剖析教员时代对资本权力的态度,进而探讨李嘉诚若置身其中可能面临的命运转折。
02
教员时代的中国,以“独立自主、群众路线、阶级斗争”为国之大者,对资本的定位与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逻辑有很大的差异。教员时代的政治经济逻辑是资本必须为人民服务。为此,教员时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是所有制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旧中国的私有制,消灭剥削的制度根基。1953年启动的“三大改造”,将私营工商业纳入公私合营体系,农村通过土地改革和集体化运动消灭地主阶级。
至1956年,全国私营工业产值占比从1949年的63.3%骤降至不足5%。这一过程的核心逻辑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剥削的根源,必须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将其转化为公有,以实现“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之目标。
在此背景下,李嘉诚想通过垄断土地、能源、零售等民生领域积累财富(如其在香港控制电力、地产、超市的模式),必然与公有制原则直接冲突,李嘉诚不但不能得逞,还会碰得头破血流。
例如,1950年上海“米棉之战”中,政府通过国营公司抛售物资,彻底击溃投机资本对市场的操控,就生动展现了教员时代对资本无序扩张的零容忍。何况,李嘉诚进入大陆市场之时,其能量远不及“米棉之战”中的资本家。
二是阶级斗争与群众路线,实现了对资本的政治约束。教员时代的经济政策始终与阶级斗争紧密相连。1952年的“五反运动”(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经济情报)直接针对资本家群体。仅上海一地就查处违法资本家2.4万户,追回赃款1.5万亿元旧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