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村事件、“社会主义因素”与左翼的分野
35青年状告南街村事件的子弹已飞了一段时间,目前还没有落地的意思。这件事让不少人很纠结,一边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的红色集体,一边是争取劳动者基本权益的青年学子。孰是孰非,孰轻孰重,的确是个难题。 35青年的背后还有幕后操纵者,这进一步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但是,南街 村外来工问题早在35青年打官司之前就有人提出过,只是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在吕途老师2015年写的南街村调查报告中,就已经讲到南街村外来工每天工作10小时甚至更长时间,2015年五一期间南工学子的调查同样指出,南街村外来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工资只一千五六,伙食也很差。我们暂且不管事件背后复杂的利益纠葛,南街村外来工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在这次事件之后,问题才变得无法回避。
子弹飞到现在,在这件事情上,左翼大致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坚决维护南街村,认为南街村无错,错在青年吹毛求疵;另一派则认为应重视劳动者利益,南街村应予以面对。前者指责后者不顾大局;后者指责前者文过饰非。双方进行了一系列论战。
出现分歧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件事最大的好处是,暴露出一些平时隐藏很深的矛盾,让我们能够认真思考平时难以思考到的、可能让我们有些难堪的问题。按毛泽东主席的话说,是捅了娄子、揭了盖子。毛主席是“坏事变好事”的专家。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捅了天大的娄子,毛主席将其转化为对现代修正主义问题的深入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国际共运的实践都功莫大焉。
可惜的是,不少朋友缺少的就是这个“坏事变好事”的高度与气度。大量文章纠缠于谁是谁非的问题。完全不顾事情本身,回避根本问题,轻描淡写地用“大家都不易”带过。有朋友认为左翼内部纷争应内部解决,“家丑不可外扬”,却不知左翼内部立场千差万别,阶级构成、价值取向迥异,这个愿望只能是一厢情愿。况且,在左翼的“大局”上,还有一个更大的局:千千万万的并没有多少“红色情怀”的普通劳动者如何看待此事?最初这个问题还可以较为理性地讨论,最终却演变为左翼内部的表态、划线、站队。这就比较没意思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