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眸:八一,我在冀中平原唤军魂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举行了历史上第一个“八一”纪念活动。从此,每年8月1日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1970年,我在部队头一回过八一建军节,记得晚上看四川平武文工团慰问演出,第一次听了《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陶醉得心潮澎湃。我由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村生产队社员,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六年半,学会了放电影,学会了画画,更重要的学会了宣传毛泽东思想。我们部队的最高统帅是中央军委毛主席,我们的工程兵司令员是跟毛主席从井岗山走来的开国上将陈士榘,我们的部队长是战斗英雄孙如才,我的战友们都是来自山东、山西、江苏、四川、黑龙江等农村的贫下中农子弟,每当回忆起在巴山蜀水和天山南北度过的六个八一节,便唤起做一个毛泽东时代的战士光荣与自豪!
1976年仲春,我转业回到家乡冀中平原,在油田钻井队当工人。从此每逢八一,要联系战友们互贺节日。今又八一即到,与一位老战友们聊起军魂这个话题,从古谈到今,谈得最多的是我们自己脚下的冀中大地,因为这里自古是中国南北交锋的战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这里交汇。这里的老百姓平时为民,战时为军的历史传统代代相传。许多村庄以营为名保留至今,如我家乡南皮县为什么叫皮?是秦代造铠甲故而得名。县里七十二个拨,八十二个屯,都是当年屯兵的军营,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战争遗迹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战斗无计其数,飘荡着多少军人的游魂!我在几十年的文艺创作采风中,走遍了冀中平原,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场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全民皆兵打鬼子的人民战争,一寸土地一寸血,人民军队的“军魂”无处不在。今把与老战友所谈整理成文,名曰:我在冀中平原唤“军魂”。以此纪念第96个八一建军节,纪念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诞辰130周年。
保定军校门口铸有两个巨大的鎏金大字“军魂”,路人皆见。这所军校的缘起,是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疯狂的攻入紫禁城,这天夜里,天安门广场尸横遍地,火光冲天,首都沦陷。10月12日,法、德、英、意四千余远征军杀向保定,10月16日,直隶总督廷雍按李鸿章的吩咐,敞开城门,率众举白旗欢迎,并准备了厚礼献四国联军,但联军总指挥盖斯里不买帐,将直隶总督廷雍、守尉奎恒,参将王占魁等被五花大绑,四国联军将校耀武扬威地坐在直隶总督大堂中央进行“国际审判”,然后押至城南凤凰台,砍下人头悬挂示众。后来新任直隶总督袁世凯没敢在保定督署举行就任仪式,而是屈就在小小的高阳县衙举行,这是旷古未有的奇耻大辱!袁世凯调来手下的干将冯国璋来保定筹建将弁学堂,要他尽快培养出有近代军事知识的教官和士兵,以血国耻。冯国璋吸纳西方军事科学,把中国的军事教育推到近代化的历史高度。这所军校后来共办了九期,1923年停办。培养出将军1600名,军官11000名。其中有吴佩孚、蒋介石、唐生智,傅作义、刘文辉、白崇禧、陈诚、顾祝同、张治中、薛岳、马步芳、叶挺等历史人物。这些人的名气都挺牛,能代表中华民族的军魂吗?我不否认保定军校超黄埔,半部中国近代史。但冠以“军魂”需要斟酌。军魂的内涵十分丰富,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中国军魂”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我带着这个疑问,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寻军魂。做为当年的解放军战士,我要寻找自己曾经当过战士的解放军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