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中的青龙奇迹:毛时代的技术路线+干部路线
46年前的今天,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一场7.8级的强烈地震,让24.2万同胞遇难。
在这场毁灭性的大地震发生20年后,1996年4月11日,新华社刊发消息:“中国河北省青龙县的县城距唐山市仅115公里,但这个县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无一人死亡。”
这个消息,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成功预报大地震,使全县40万人免受灾难,联合国称其为“青龙奇迹”。
联合国向冉广岐颁发纪念章
这个成就之所以会被隐藏20年,是因为当年的河北省委认为,在唐山遭受如此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为号召人民团结抗灾,不宜宣传青龙县1个人没死,这是没有办法向群众交待的。
创造这一奇迹的青龙县委书记兼县长冉广岐,面对组织上不表扬、不宣传的决定,很干脆地说:毛主席批评过一种人,“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这就是毛主席时代培养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共产党员,他们不为图名、不图利,他们把所有的成绩都归功于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
那么,青龙县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我们应该感谢毛主席、周总理和李四光等人对中国地震预报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大地震后,周总理亲赴灾区并提出了“地震能否预报”的问题,有不少专家认为美日苏等科技发达的国家都没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做不到。
但周总理力排众议,委托致力于地震预报工作的李四光担任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组长。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地震预报工作迅速开展了起来,一支支由中学生、人民教师、老八路、工人、农民与专业科学家汇成的地震预测大军迅速投入到了预测地震的战场,并形成了地震预报的指导方针:党的领导,预防为主,政府、专家和群众三结合,土洋结合,多路探索,人民战争!
中国的第一代地震预报专家们,成功地在中国版图内圈定了地震可能发生的区域,他们多次说:要注意河北河间,要注意渤海,要注意四川松潘,要注意唐山……后来这些地方,都发生了地震。
中国第一代地震预报的草根工作者们兢兢业业,在投身日常生产生活时不忘自己肩负的使命,至今他们依然在坚持着毛时代就确立的群防群测的道路,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检测方法,日复一日地记录下大量的观测数据,为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次,在唐山大地震来临前,已经有很多预测数据。
无论从中长期的对唐山地震的预报,还是短期临震时的预报,唐山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和民间的地震观测员们都留下了详细地记录,可惜预报意见被少部分当权的迷信西方的精英阻隔了,没有形成更高级别的政府通报,没有在唐山市区起到减灾作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