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中的青龙奇迹:毛时代的技术路线+干部路线
46年前的今天,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一场7.8级的强烈地震,让24.2万同胞遇难。
在这场毁灭性的大地震发生20年后,1996年4月11日,新华社刊发消息:“中国河北省青龙县的县城距唐山市仅115公里,但这个县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无一人死亡。”
这个消息,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成功预报大地震,使全县40万人免受灾难,联合国称其为“青龙奇迹”。
联合国向冉广岐颁发纪念章
这个成就之所以会被隐藏20年,是因为当年的河北省委认为,在唐山遭受如此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为号召人民团结抗灾,不宜宣传青龙县1个人没死,这是没有办法向群众交待的。
创造这一奇迹的青龙县委书记兼县长冉广岐,面对组织上不表扬、不宣传的决定,很干脆地说:毛主席批评过一种人,“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这就是毛主席时代培养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共产党员,他们不为图名、不图利,他们把所有的成绩都归功于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
那么,青龙县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我们应该感谢毛主席、周总理和李四光等人对中国地震预报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大地震后,周总理亲赴灾区并提出了“地震能否预报”的问题,有不少专家认为美日苏等科技发达的国家都没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做不到。
但周总理力排众议,委托致力于地震预报工作的李四光担任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组长。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地震预报工作迅速开展了起来,一支支由中学生、人民教师、老八路、工人、农民与专业科学家汇成的地震预测大军迅速投入到了预测地震的战场,并形成了地震预报的指导方针:党的领导,预防为主,政府、专家和群众三结合,土洋结合,多路探索,人民战争!
中国的第一代地震预报专家们,成功地在中国版图内圈定了地震可能发生的区域,他们多次说:要注意河北河间,要注意渤海,要注意四川松潘,要注意唐山……后来这些地方,都发生了地震。
中国第一代地震预报的草根工作者们兢兢业业,在投身日常生产生活时不忘自己肩负的使命,至今他们依然在坚持着毛时代就确立的群防群测的道路,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检测方法,日复一日地记录下大量的观测数据,为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次,在唐山大地震来临前,已经有很多预测数据。
无论从中长期的对唐山地震的预报,还是短期临震时的预报,唐山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和民间的地震观测员们都留下了详细地记录,可惜预报意见被少部分当权的迷信西方的精英阻隔了,没有形成更高级别的政府通报,没有在唐山市区起到减灾作用。
唐山地震前,国家建立的地震监测网已经覆盖了整个唐山地区,其中骨干群测点已达85个之多。
1976年上半年,绝大多数监测点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临震异常,至少十几个点向上级单位发出了短期临震预报。
从1976年5月28日开始,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的马希融发现,一直平稳的地电阻率值出现了急速下降的现象,他在反复观测计算并与其他地震台站沟通后,确认监测结果无误。于是,他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开滦矿物局地震办公室,作出短期将发生强震的紧急预报,可惜地震局派人来说是干扰……
7月14日,北京市地震队紧急给国家地震局打电话,提出震情紧急,请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立即安排时间听取汇报,可他们说先到天津、唐山等地了解情况。还有领导说:“四川北部为搞防震已经闹得不可收拾,再乱一下可怎么得了?”
7月26日、27日,马希融再次观测到地电阻率的急剧下降,他拿起电话赶紧报告开滦矿物局地震办公室左继年:“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壳介质变异,由微破裂急转大破裂,比海城7.3级还要大的地震将随时可能发生。”
而此时,距唐山大地震发生仅剩9个小时。
最后,冉广岐冒着巨大风险,向全县发布地震预报。
以汪成民为代表的国家地震局一批年轻同志坚持认为唐山、滦县一带会有大震,但他们的意见始终得不到重视。
最后,他只能利用晚间座谈的时间“越轨”,向与会代表通报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
而此时,坐在下面的代表中,就有青龙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青春。王青春在散会后,立刻赶回青龙县,并连夜整理记录,报告给了县里。
这个时候,青龙县委书记冉广岐就需要作出风险决策:既要预防地震,又要避免其他风险,包括不震引起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
但冉广岐说:别人拿乌纱帽当乌纱帽,我拿乌纱帽当尿壶——这该让多少深陷钱权的人和蜕化变质分子汗颜呐!
事实上,青龙县早在1975年8月就投入使用的两个群测点,也在1976年5月观测到了数据异常;1976年7月17日,更发现了莫名其妙的指针跳动现象。
多个相互佐证的信息,让冉广岐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县三级干部800多人奔赴各城镇、公社、乡村, 把临震信息传送到每户人家、通知到每一个人。
而他本人则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指挥全县安全度过了这次超强地震,全县47万多人, 7人重伤,168人轻伤,只有一个老太太因看到房屋倒塌,引发心脏病死亡!
冉广歧同志彪炳千秋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今天,有很多专家说地震无法预报,小兵觉得,他们只不过是在为自己的无能辩解!
还比如,1975年的海城地震,是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件,是联合国迄今为止承认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震。
1975年10月1日,亲自下达营口、海城一带将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通报的毛远新向毛主席汇报海城地震情况时,毛主席说:“据说有预报,损失不大”。
毛远新说,发了预报后,我心里更紧张,但总觉得有偶然性。
毛主席却严肃地说:“是偶然,但也反映必然,某种程度。”
那么,毛主席口中的“必然性”,都包括什么呢?
1、毛主席培养的干部对人民高度负责,从上到下建立起了地震可以预报的信心,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掌握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预测地震。
2、1971年中国成立了地震局,全面指导全国的地震预报工作,在国家财政支持下,建立了大量的群测群防观测点。
3、辽宁省委做了大量的应对准备工作,健全了机构,组建了专群结合的监测网,普及地震常识。
4、对宏观异常的观测和重视:冬蛇出洞冻毙于雪地,老鼠成群出现在人们面前,水井突然变浑、变味……
5、正确进行了中长期预报。
6、大地震前有多次小震出现。
7、在上万平方公里地面,成千上万的人在观测仪器和各种地震前兆的景象,“土地电”等土办法大显神威,并根据邢台等地震中总结出的规律作出了短临预报。
8、毛远新等辽宁干部对人民高度负责,他们敢于承担责任,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直接播发了地震预报。
9、各级地震台站积极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地震发生地的市、县、公社、大队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预防,及时组织当地群众转移疏散。
10、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的组织程度较高,组织疏散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低。
当然,一直到今天,还有一些坚信认为地震不可预报的专家,还在说海城地震的预报是蒙对的。
2005年5月20日,海城地震纪念碑落成,中国地震局局长在揭幕仪式上说:“海城营口地震的预报成功,是地震预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如果是蒙对的,那么1976年松潘-平武大地震、龙陵地震的成功预报,云南丽江1996年的7.0级地震预报成功,1997年的伽师地震预报成功,1999年辽宁岫岩一海城5.4级地震预报成功等等,难道都是蒙对的吗?
在这里,我们需要解决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第一、到底依靠谁来预报地震?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少数专家精英?
历史已经证明,把地震预报权完全放在精英手里,是很危险的,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只靠技术进步也是很难开展地震预报的。
我们多么希望,今天的地震工作者能继承和弘扬毛时代的“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多路探索、群测群防”的地震预报指导思想。
第二,地震预报出来后,领导干部敢不敢担当风险,敢不敢对外发布,敢不敢为了人民的利益去主动承担责任,这是更加关键的问题。
只要一心想着的是老百姓,一心装着的是人民群众,决策错了被人嘲笑、被上级问责,甚至丢了乌纱帽,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小兵想起了毛主席说过的话:“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况且,一个真心为民的干部,党和人民也绝对不会抛弃他、忘记他、嘲笑他!
很多情况下,我们太需要像冉广岐、毛远新这样的好干部来发挥积极主动精神了,而不是按部就班、照文件行事的官僚!
红色小兵
2022年7月28日
【文/红色小兵,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红色小小兵”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