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实现“免费医疗”?让在新中国工作了15年的英国医生告诉你
2024-09-04
1976
2
作者: 洪若诗
来源: 食物天地人
导 语
最近,“免费医疗”一词在网络上备受关注。一方面,这是因为看病难、看病贵,治病带来财务风险,是很多民众的切身体验,人们盼望着这一重大的社会难题得到缓解或解决。另一方面,也有些人认为“免费医疗”会造成难以承受的经济成本,因而质疑在中国能否实现“免费医疗”。比如,有人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免费医疗会降低个人医疗水平,拖垮财政;有人认为免费医疗的后果是小病大治;有人认为免费医疗会造成看病等待时间长,其实是变相地让大家去私立医院;还有人认为要是国家连农民400元的医保费都承担不起,那推行全民免费医疗的钱从何而来?
如何建立较低成本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确是世界性难题。但是,在中国行医十五年(1954-1969)的英国医生洪若诗曾经亲历过新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他在1971年的一次演讲中认为,中国“打破了这个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攻克的难题”。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经建立了低成本的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民健康状况也大幅度跃升。一是平均寿命从建国前的35岁增加到了1978年的68岁,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初生婴儿死亡率在1950年约250‰,于1979年则下降到50‰以下。三是很多流行性疾病,如天花、霍乱、性病等得到较彻底的消除,而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和疟疾等得到了大幅度的削减。[1]
今天,食物君就与大家分享洪若诗1971年的演讲内容。演讲中,他不仅生动回顾了新中国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成就,也热情地赞扬了中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基于群众路线的社会主义医疗实践。
食物君推送这篇演讲稿,并不是认为过去的经验可以简单地复制粘贴到当下,而是过去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讨论:在今天,低成本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何以可能。
本次演讲稿的原文收录于英华教育研究院的《当代中国》系列丛书,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如何建立较低成本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确是世界性难题。但是,在中国行医十五年(1954-1969)的英国医生洪若诗曾经亲历过新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他在1971年的一次演讲中认为,中国“打破了这个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攻克的难题”。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经建立了低成本的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民健康状况也大幅度跃升。一是平均寿命从建国前的35岁增加到了1978年的68岁,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初生婴儿死亡率在1950年约250‰,于1979年则下降到50‰以下。三是很多流行性疾病,如天花、霍乱、性病等得到较彻底的消除,而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和疟疾等得到了大幅度的削减。[1]
今天,食物君就与大家分享洪若诗1971年的演讲内容。演讲中,他不仅生动回顾了新中国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成就,也热情地赞扬了中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基于群众路线的社会主义医疗实践。
食物君推送这篇演讲稿,并不是认为过去的经验可以简单地复制粘贴到当下,而是过去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讨论:在今天,低成本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何以可能。
本次演讲稿的原文收录于英华教育研究院的《当代中国》系列丛书,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原作者 | 洪若诗(Joshua Horn)
译者 | 刀刻白、侯泠、缇戈
校对 | 侯泠
编辑 | 缇戈
排版 | 童话
洪若诗,原名Joshua S. Horn,英国外科医生,生于1914年,1954年举家前来中国,热情地支援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是新中国发展大众医疗卫生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著有《扫除一切害人虫——一个英国外科医生在人民中国:1954-1969》(上图是此书的封面)。他在中国生活、工作十五年后于1969年返回英国,1975年逝世于北京。
查看余下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