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告诉你二十年大集体没有搞好农业?
在头条上,看到了这样的帖子:《改革开放前搞了二十年的大集体?为什么搞不好我国的农业?》(今日头条:2025-02-20 14:35·自在)。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问作者:谁告诉你二十年大集体没有搞好农业?
作者说:
“在我看来,成功不仅仅需要努力,还需要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比如,我曾亲身经历过那个大集体的时代,那时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被绑在一起的马车,尽管大家都拼命地拉,但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搞不好我国的农业?
回溯历史,大集体时代,我国试图通过大规模的集体化来推动农业的发展。然而,这种模式如同将一群羊挤进了一个小小的围栏里,不仅限制了它们的自由,还让它们失去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每个人都在为集体的利益工作,但却忽略了个体的需求和利益。这样的做法就像是强迫每个人去吃同一道菜,却不考虑每个人的口味和营养需求。”
作者既然是亲身经历那个大集体时代,应该知道大集体时代,农村一对夫妇两个劳动力养活一个七、八口之家,负担四、五个孩子的家庭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吧?也就是说,在大集体时代的社员们,他们的发展是一家变成二、三家,三、四家是普遍的情况吧?
集体经济使普通劳动者能够一家变成二、三家、三、四家这是不是老百姓的自我发展能力强大的体现?在中国历史上,在大集体之前,老百姓有过这样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吗?在大集体之后,老百姓有这样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吗?
从大数据看,从1956年的高级社开始到1983年的人民公社为止,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时期的人口从6.28亿增加到10.30亿,净增加了4个亿,以6、7亿的人口基数,每年平均增加1500万左右的人口,这也从宏观上说明了当时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之强。
而且,大集体经济时期的我国人口增长能力之强,也不仅仅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上,更重要地表现在人口质量的提高上: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在农村的广泛普及,我国新生儿的死亡率大幅降低了;我国成年人的非正常死亡率大幅降低了;而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在农村的广泛普及,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也大幅提高了,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增加,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大幅提高了。
由此可见,以人民公社为形式的集体经济使我国老百姓取得了前所未有生存和发展能力。
从公元前的221年的秦皇朝建立起到建国前的1949年建国为止,我国农民的个体经营方式已经存在了2170年,按照作者的逻辑,这么长的时间农民都是自由的,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应该很强,但为什么只是到了人民公社之后,粮食亩产才从二、三百斤增长到千斤之上?为什么到了人民公社之后,才能建设那么多的农田水利工程,才实现了农业生产水利化,从根本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呢?为什么只是农村广泛建立了集体经济的二十几年时间,才出现了人口增长63%的景象?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