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溯源:简论毛泽东的史学观及其实践

2022-11-22 752 0
作者: 周溯源 来源: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摘要]毛泽东自幼爱好历史,毕生尊史、学史、用史,形成了科学的史学观。每逢重要历史关头,毛泽 东总是以史为鉴,作出英明判断和抉择,保证了革命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甲申对”“窑洞对”到 “赶考对”,毛泽东高瞻远瞩,以史鉴今。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都是毛泽东汲取历史智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毛泽东;史学观;以史为鉴;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周溯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 共 中 央 党 校(国 家 行 政 学 院)学 报》,2022年第10期。

  众所周知,毛泽东学识渊博,尤其对历史有很深 的造诣。他阅读史学典籍之多,对历史研究之深入, 对历史内在联系见解之深刻,并不亚于专业历史学 名家,并且多有超越。饱读史书使毛泽东具有独到 的远见和高超的智慧。他对历史变化规律把握之精 准,对历史知识和经验教训借鉴运用之巧妙,皆得益 于此。

  一、毛泽东的史学观

  (一)历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必须尊重、珍惜

  毛泽东认为,为了改造中国,青年学子“当然以 求学储能做本位”[1] ,而在治学中,当以熟悉历史为首 位。1915年9月4日,他在致友人萧子升的信中说:“历史者,观往迹制今宜者也,公理公例之求为急。”[2] 通过学习历史,可探究社会发展的“公理公例”,以此 “绳束古今为一贯”[3] 。毛泽东说过一段精彩的话, “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4] ,而历史知识则是大有益处的基础学问。毛泽东在致蔡和森等人的信中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5] 这是他学习历史的深刻体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深感研究历史对于指导革命运动有着特殊意义。1939年 12月,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既有发达 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还产 生了不少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是 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 族”[6] 。毛泽东为此而自豪。1940年1月,他在《新民 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 能割断历史”,应该“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7] 。承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对于指 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8] 。“我们 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9] 所以他把学习 历史文化遗产,用马列主义方法予以批判总结,作为 37 干部学习的重要任务。毛泽东认为,“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 始”,因为“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10] 。1954 年冬,他对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藉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11] 这表明毛泽东注重从历史本身寻找规律,做到以史为鉴。毛泽东毕生尊史、学史、用史,从他的多次论述和丰富实践中,可以看出他的史识与史观。例如,民为邦本,当敬德保民,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历史的主体,阶级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史,农民战争是推动 封建社会前进的动力。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历史饱含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军事斗争与社会管理的智慧,饱含关于天人关系、人伦关系、安身立命、修己安人、大同社会的思考与认知,饱含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真知灼见,饱含朴素的唯物主义和精湛的辩证 法。从历史中可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可以学习修、齐、治、平的经验与智慧。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到自尊、自立、自强。

查看余下8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