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提出“九字真言”,开启新中国大三线建设,功在千秋
旧中国一穷二白,连保障人民最基本需求的基础产业都不具备,更遑论现代化建设所倚重的重工业,而且即便如此薄弱的产业底子,也基本都发布在东北、华东、华南等几个沿海口岸地区,高度畸形化,一矣战争爆发,这些地方很快就会遭到空前的毁灭性打击,并且沦为沦陷区,抗战的教训不可不谓沉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初步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轻重工业体系。不过,由于时间短,我国的经济产业布局还是比较集中在东部尤其沿海地区,而广大的中部和西北、西南地区,依然严重处于待开发的空白状态。
到了六十年代,我国面临的外部形势日趋紧张,首先是建国后便一直存在的美蒋集团,不断叫嚣“反攻大陆”,骚扰我东南沿海。其次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阵营,几十年对我实施经济封锁绞杀。并在毗邻我南疆的越南进行残酷的侵略战争,直接威胁我南疆安全。
而北方又面临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的武力威胁,苏联陈兵百万在漫长的中苏边境,大有随时对我发起大规模侵略的态势。
而西南方向,印度也在两个超级大国的怂恿下,不断在边境挑起冲突,致使最终不得不爆发一场战争……
而国内,动荡的岁月也随即而来……六十年代的我国,就是这样内外交困、群敌环伺。
面对敌人的咄咄逼人,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代领导人,殚精竭虑,苦苦思索破局之策。
一天,周总理前来毛主席书房汇报工作,毛主席问了一个看似非常题外的话题:“恩来,你读过明史吗?”
周总理一时间有些诧异,不解毛主席话里的重点在哪里,他知道毛主席的个性,每次遇到重大的困难,他不是忙于直接应对,而是会从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启发中获得灵感。
现在毛主席突然这样问,不用问,他一定是可能找到什么破解良策了,周总理有些兴奋,便不动声色的问道:“主席,您此话怎讲?”
毛主席意味深长的说道:“明朝朱元璋的谋士朱升,曾经给他提出过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帮助朱元璋顺利打下江山。我今天也悟出个九字方针“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你觉得如何?”
周总理一听,就知道这几个字,每个字其实都隐喻着无限深远的韬略,都可以展开一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他激动的回答:“很好,主席,我建议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具体讨论”。
毛主席的九字真言,其实核心的精髓,就是要使我国为了应对敌人的进攻,重新进行大规模战略布局,改变一些极为失衡的布局。
当时我国90%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都集中在少数沿海城市,而且当时十几个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也几乎都是沿海城市和东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