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奋斗经历,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不知你是否曾见过这样一种人:
工作时,想集中精力,却又似乎很难集中,脑中总会有些杂七杂八的想法,不经意间涌现出来,攫取你的注意力,让你分心,导致无心工作,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把自己弄的疲惫不堪;
生活里,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即便事情不大,甚至微不足道,自己也会纠结半天,不断地想着“为什么”、“怎么办”,进而陷入无尽的思维反刍,甚至“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有时候,这种焦虑感还会影响睡眠质量,一直失眠到天亮;
学习中,面对自己不擅长的科目,想好好攻克,就去一味地寻求学习这门科目的方法、规律,却迟迟不肯付诸实际行动,比如背单词,掌握了许多种所谓高效记忆方法,但一个学期下来,记住的还只是单词书第一页的“abandon”。
……
在一些朋友看来,这种人往往想得很多,也很全面,看起来挺聪明,说话谈吐间,似乎也滴水不漏,应该是很容易成功的一类人。
但现实,似乎恰恰相反。
这类人往往活得很痛苦,他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总是束缚在自己给自己织造的思维的茧里,越束越紧,不可自拔,却不去付出哪怕一丁点行动,即便付出了,遇到一点挫折,就又退回到了自己的茧壳里呆着。
出现这些现象,说明一个人很可能已经陷入了精神内耗之中。
什么是精神内耗?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出现了两个甚至多个小人,这些小人的观点不同、理念不同,相互矛盾,打架,拉扯。最终,精力被无端地消耗,一事无成。
曾有一段时间,我就经常性的陷入精神内耗的泥淖中,看不到方向,看不到未来,自我评价感很低,这让我一度十分迷茫和彷徨,不知该如何是好。
一个偶尔的机会,我读到了毛主席青年时期奋斗的故事。
当我了解了主席青年时期奋斗的种种往事后,我发现,在某种程度上,竟貌似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
为什么?
因为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取得巨大成功的伟人,其人生历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卓著功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年轻时候的毛泽东,和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样,也遇到过很多类似的烦恼。而且,在那个并不发达、积贫积弱的年代,毛泽东的起点,也不算高,自身拥有的诸多外在条件,也不算好。
但,即便生活如此艰难,他并没有因此选择沉沦,选择放弃,选择什么事情也不做,只是整天幻想,怨天尤人,相反,而是依旧努力奋斗,最终破局而出。
他是怎么做的呢?
让我们把目光,投回到100多年前。
1
1910年,湖南韶山冲。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