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辛:毛泽东与梁漱溟激烈争辩的背后

2019-12-25 2769 0
作者: 林之辛 来源: 红歌会网

  在1953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发生了一场令所有与会者震惊的风波,那就是毛泽东与他多年的老友、负有盛名的民主人士梁漱溟之间的激烈争辩。辩论是由讨论周恩来总理作的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而起的。梁漱溟主要的意见是,中共是依靠农民而以乡村为根据地而取得政权的,但胜利后却“忽略或遗漏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农民”,“农民生活依然很苦”。他还以引用他人的话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些话引起毛泽东很大的反感,给予激烈的反驳,而梁漱溟则不服,互相之间言语都很重。梁漱溟以看你“有没有雅量”来刺激毛泽东,但毛泽东并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表现“雅量”,他认为这里没有妥协的余地。

  毛泽东为什么会发这么大火呢?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要改变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侮的悲惨状态,然而当他的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时候,接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的国家。怎么在最短的时间里赶上世界的潮流,使中华民族能够挺起胸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毛泽东访问苏联时,所看到的苏联经济的发展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们在十月革命时也很穷,不能造汽车,不能造飞机,但后来迅速发展起来。毛泽东一回国就对高层干部说:“这一历史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这就是说,我们现在可以从极小的修理汽车、修理飞机的工厂,发展到制造汽车、制造飞机的大工厂。其他方面,将来我们的发展也是很大的。现在没有的,将来我们可以制造出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像苏联那样,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基础。这个思想就凝聚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从哪里来?中国不可能像西方某些国家那样通过掠夺殖民地来获取资源和资金;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由于美国等国家的经济封锁,除了苏联以外,不可能得到什么外援。作为一个农业国,主要的渠道只有来自农业的积累。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一九四九年是百分之六十八点四,一九五二年是百分之五十七点七,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的一九五七年,还占到百分之四十六点八。这自然成为中国工业化资金的主要来源。

  摆在毛泽东面前有个抉择问题:如果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就不得不较多地取于农业和农民;如果要照顾农民的利益,可以为执政党和他本人赢得“仁政”的美誉,但就要减少急需的资金。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毛泽东只能采取前一种政策,他不能耽搁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梁漱溟的那种言论散布出去,就会挑拨农民与共产党的关系,引起他们的不满,从而危及国家工业化的大政方针,所以毛泽东必须奋起为这个政策辩护。

查看余下6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