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德:学习毛泽东的大农业思想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看到毛泽东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有一条红线贯彻其中,这就是必须建立大农业。大农业的概念,是指小农业而言。这是中国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一条道路。
我读过毛泽东传,还用诗歌的形式写了学习毛泽东传的心得,定名为《感悟记》。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就是要改变中国穷苦人民的社会地位。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中国农民问题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翻身解放和共同富裕。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是我们国家的基础。他是毛泽东在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关注的重点。
一、毛泽东出生于农民,他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农民问题。在韶山跟李漱清老师半耕半读时。一天他向李老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李先生,我看了一些小说和故事书,所有人物为什么都是文官、武将、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
李老师没想到这个小学生就能提出这样大的问题,而且有这样深的见解,他不仅暗暗的感到几分惊讶!少倾,他点头称赞说:“是的,润之,你的看法很有道理!”
毛泽东表示,“我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专门写农夫和工匠的书,我甚至想,假如我长大能够写书的话,我一定要写农民的书。写受苦人的书。我一定把种田的,打铁的,挖煤的,都写成英雄豪杰。”(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编印的《毛泽东人生纪实》凤凰出版社第41页)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接受马列主义后,最伟大的创造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的实际是什么?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百分之八十。这就告诉我们中国革命必须依靠农民,只有把农民织组织起来革命才能成功。
他对农民问题曾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农民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他说:“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并参加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毛泽东文集》一卷第37页,人民出版社)
他非常重视农农运动,但是当时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就反对搞农民运动。1925年12月1日在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编印的《革命》杂志上发表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而后创建了农民运动讲习所教育农民,组织农会、建立农民武装。
在中国建立农民武装,进行农民战争的不少,但都失败了。而毛泽东为什么能成功?他由马列主义做指导,他认识到农村基层是土豪劣绅霸占“土豪”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必须打土豪分田地。主张得到农民的拥护。
他的大战略是”农村包围城武装夺取政权“取得成功,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三座大山”。
三、建立新中国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看到毛泽东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有一条红线贯彻其中,这就是必须建立大农业。大农业的概念,是指小农业而言。这是中国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一条道路。
毛泽东的大农业思想怎样实现呢?他分三步走:
第一步:在民主革命当中要解决“耕者有其田”,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主义。
毛泽东说:“中国的土地私有深入人心,农民一寸土地也是得来不易。我国很早以来就有土地买卖。《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话:陋室空堂,当年芴满床。哀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这段话说明了在封建社会里,社会关系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这种变化造成了土地所有的不断转移,也助长了农民留恋土地的心理。农民的小私有观念很厉害,认为侵犯别人私有土地是一种很不好的事情,甚至在土地改革中,还有些农民说拿人家的祖业是没有良心。因此在土地改革,我们必须把绝大部分土地分给农民,满足他们对土地的要求。只有在他们完全自愿的条件下才把极少一部分土地建立国营农场。”(《谈话和批注》上巻,第102页)
对于土地改革,著名作家周立波创作了小说《暴风骤雨》并拍成了电影。
人民公社是农村组织的发展。人民公社初始时期的土地、工具、产品和劳动还都是基本队有。
“我们的任务是在条件成熟时首先实现社有,然后再实现国有。随着这种所有制的改变,农民对土地的私有观念也必然发生变化,问题在于我们的政策是不是正确。只要正确对待,中国农民朴实是好讲话的,他们并不是那么保守的。当然如果政策错了,就一定要受到农民的抵抗。例如1953年河南长葛县要修飞机场,由于对被占用土地,农民生活没有进行安排,结果农民就三线布防第一线是小孩、第二线是妇女、第三线是男人,来反对修机场。他们说,麻雀被掏了窝,还要叫几声,何况人乎?可是后来政府承认了错误,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安排,他们也就没有意见了,机场也修成了。”(《批注和谈话》上卷第103页-104页)。
这一步走完了,下一步怎么走呢?
第二步: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上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83页。
为实现社会主义,毛泽东为实现他的大农业思想,提出一个过渡时期总路线。毛泽东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改变生产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与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期是一个过渡时期。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化三改”。
从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发展为公有制经济,包括两个方面: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制。接受国民党的和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一些企业是全民所有制。农民的在土地改革以后分的土地一家一户的耕种。如果不采取一种办法还会出现地主、富农、贫农和雇农,又回到老路上去了。
邓力群曾在东北吉林榆树县搞过土地改革。他说:“在实际工作中我个人的体会,土改以后搞互合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邓力群自述》第256页)。
毛泽东说我国的工农联盟已经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立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第二个阶段是建立在合作化的基础上,不搞合作化,农民必然向两极分化,工农联盟就无法巩固,统购统销也无法坚持,就在合作化的基础上,统购统销的政策才能继续才能彻底施行。
毛泽东提出搞农业合作化。这是他大农业思想的第二步。让农民迈进了社会主义,毛泽东认为农村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共同富裕问题。
早在1943年他就认为在中国的农村中,“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入永远痛苦。克服这种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逐渐具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1页)
发展农业可以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让农民的命运掌握在地主、富农和投机商人的手里,极少数人发财,一条道路是社会主义道路,要农民在以工人阶级领导下掌握自己的命运,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这两条道路在我国过渡时期一直存在着。但是毛泽东与那些反对走合作化道路人的言论和想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主张发展富农路线的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下大力气抓农业合作化。最早成立互助组和变工队,再到初级社、高级社并制定了农业发展纲要40条。完成了他大农业思想的第二步。
著名作家浩然为此写了一部小说艳阳天。
1956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认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的之间的矛盾。所以必须发展生产力。”
在这之前毛泽东有一个判断,对建设社会主义我们没有经验,完全向苏联学习。但是遇到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写出了《论十大关系》这部光辉著作。
在党的八大会议上充分肯定了《论十大关系》。这是八大的指导思想。突出讲了: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特别提出了以工业为主导,实行工农业并举。在国民经济计划中按农轻重排序。可见毛泽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
为了调动社会主义积极性提出了党内整风,并要求民主党派帮助党整风。有的党利用帮助我党整党的机会提出了要“轮着坐庄”。为此,展开了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具体是由书记处来领导。造成了反右扩大化。
毛泽东分析国内形势,做出第二个判断:提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被打倒的阶级的人还在,心不死。他们时刻都想变天,我们绝不能忘记阶级斗争。毛泽东这个判断早在1952年就已经提出来了。以后为另一个主要矛盾所代替。
第三步:为了发展生产力,探讨走自己的路,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这条总路线是全党的共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简称之为三面红旗。
毛泽东认为农村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容易促使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越有利于保证农民共同富裕,所以他1958年发动了人民公社运动,并为探索人民公社具体运行机制付出了无尽的心血,制定了人民公社条例。
他在谈到为什么要从高级社过渡到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化,有很多地方都暴露了这类问题,合作社的规模小,土地不能统一使用,要修大中型水库得益于在下游受害的要淹掉一部分土地在上游明明应该建设这样的水库,但由于这些利害关系无法进行建设。所以为了统一使用土地,应该建立人民公社。
他还说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在毛泽东看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政社合一,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秩序”,又可以培养农民集体主义精神,共产主义思想,从长远看这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建立人民公社是毛泽东大农业思想的第三步。他说:“现在我们的工农联盟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巩固人民公社和实现机械化基础上的阶段。但有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而没有机械化,工农联盟还是不能巩固的。有了合作化,又有了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建立工农联盟才能在现代技术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巩固。就合作化来说只是建立在小合作社的基础上,联盟也是不巩固的,必须从合作社发展到人民公社,“现在农村的土地、工具、产品和劳动还是基本队有。我们的任务是在条件成熟时,首先实现社有。然后再实现国有。随着所有制的改变,农民对土地私有观念也必然发生变化。问题在于我们的政策是不是正确。只要政策对头,中国的农民是好讲话的,他们并不那么保守。”(《批注和谈话》上卷第103页)
为了发展大农业在组织形式:美国是农场,农场主私有制。苏联是集休农庄有管理委员会。而中国除了新疆和黑龙江是农场而外,其他全国各地都是人民公社。
我们组织形式发展有三个阶段。所有制变化人民公社也有三个变化即从队有、到社有、再到国有。要实现大农业还必须经过“三化”即集体化、水利化、机械化。并不断总结人民公社的经验。制定了人民公社条例。
毛泽东大农业思想首先解决所有制实行集体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水利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开始治理大江大河,进而建设水库修建水渠。一共建设了8万多座水库。在北京郊区就有4座水库密云水库、十三陵水库、官厅水库和怀柔水库并从密云水库修到北京一条京密饮水工程。在干旱地区还打了大量的机井。
最后实行农业机械化。中国当时的农业机械还是比较落后的。提出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因为机械不够,要提倡半机械化和改良农具。苏北发明一种挖泥的新技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应该大力提倡。(《批注和谈话。》第309页)
毛泽东的大农业思想就是以人民公社为中心发展的思想。实现集体化、水利化、机械化。人民公社如果不撤销的话,现在早已经实现了毛泽东的大农业思想,并会建设成星罗棋布的小城镇。
毛泽东建设大农业的过程中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在工作方法上他重视试点,抓了各方面的典型,看到农业社会主义高潮这部著作,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大农业。大农业是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笔者虽然一直在军队工作,但也有几次接触了农业。参军前家乡解放后,参加了城乡工作队宣传二五减租、组建农会。在读师范的时候利用暑假在五常县八区王家屯参加两个月的土改。1967年到1972年有6年时间,先在北京郊区大兴县榆垡公社参加支农,后调到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农林组,还抓了红星公社金星大队,大白楼生产队队长王国福的典型。
这个典型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坚持走合作化道路。这个典型经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并做出了《关于学习王国府同志的决定》。新华社对这篇通讯,发了通稿,在全国进行宣传。
著名作家浩然,依据这个典型为基础写了他第二部著名的金光大道。这是我支农期间贯彻毛主席大农业思想做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
人民公社从1958年成立到1984年撤销经历了26年。在农村中有一些坚持人民公社制度,发展的都比较好。如河南的南街村。
张爱萍老将军亲自去参观,并亲自题词,“山穷水尽焉无路,柳绿花红南街村”。
魏巍写了一篇《南街村归来》他说:“我们一直沉浸在兴奋愉悦之中。现在一座为全体居民所共同享有的,真正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城镇,已经货真价实的耸立在我们的面前。能不使人惊叹吗?能不使人感慨、折服吗?如果全国的乡村都能像南街村一样该有多好啊,这就是我们几个朋友的心声,也是我的心声。”
中国的农业从个体到集体,最后又从集体转回到个体。这就像温铁军教授所说的第二次土改。把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再分配给农民。瓦解了集体所有。
从沈浩日记中可以看到小岗村就是开始是集体的,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领导问题。从集体转回到个体,并被树为农业发展的典型。在全国大肆宣传,并硬性规定全国都要走这条路。也就是从集体,再走向个体。随之撤销人民公社。也有一些生产队坚持走集体化道路。
小岗村在走向个体这几年发展不下去了。派省财政厅干部沈浩到小岗村当支部书记。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最后又带领农民转入集体化。成了全国的笑柄。
对于从集体转到个体,不论你给他起什么名字,包产到户,联产承包他实际都是个体。经过几十年的实验,它是不可持续的。
邓小平经过几十年探索、实践以后说:“关于农村政策,包产到户和取消公社对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新的农业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耕作小块土地的农户单靠自身财力无法提升技术,到一定时候仍然需要大的集体组织。邓小平建议领导人在这件事上不要操之过急,要等待农户主动要求改变体。”(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第631页)
可惜他认识的晚了一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对农业政策的检验,证明毛泽东的大农业思想是正确的。毛泽东的大农业思想,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在组织形式上不断的发展一直到人民公社,经过了26年的探索、实践它是社会主义的一条金光大道。
四、毛泽东对新农村的建设
张文木教授在《战略学札记》中说“1958年8月24日毛泽东在北戴河的政治局会议上说:“我看将来有些大城市要分散,二万人到三万人的居民点,什么都会有,乡村就是小城市,哲学家、科学家都要出在那里,每个大社都将公路修通。”
1959年底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批注道: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在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就不好。从现在起,我们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生活水平大题一样或者还好一些。有了公社,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有经济中心,有那种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些,农村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这就是在农村实行政社合一发展,成为工、农、商、学、兵。
毛主席看到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这就是我们要建设中国的新农村。完全走社会主义道路。
读了这些,使人联想到2015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关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讲话,习近平说:“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毛泽东和习近平两次讲话虽然时隔57年,但其缩小“三大差别”和城乡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核仍一脉相承。(张文木《战略学札记》138至139页)
五、振兴农村的前景
我们党中央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振兴农村。我们人民大学,研究三农的专家陆温铁军,在网上专门开辟了一个大讲堂,我几乎每天都听。他对农村振兴有许多高见,其中讲了10条理论问题。
他非常称赞党中央对振兴农村的决心和重大决策。过去农业积累支援工业化建设,现在工业发展起来了,应该反哺农业。振兴农村要以人为本,调动农民积极性。他研究了农村建设100多年以前的历史。提出社会组织应该转型为社会企业的观点。提高农民组织化的程度。这个企业应该跟村级组织化程度提高相结合。他大力倡导乡土文化。要实现农业社会化,他说乡村振兴不能只有农民种地。
我想农村还是应该按照毛泽东主席说的,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才能使农村共同富裕。并把农村建设成小城镇。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基础,也就是温教授说的压舱石。农业的发展靠机械化,不能光“靠天吃饭”。
他还强调农村振兴要允许城乡自由流动。他说凭什么只有农村出来的人才应该回去,凭什么?只有农村的人才应该种地,这其实是不公平的,因此农村空心化,没有年轻人,某种程度上是人为的,如果开通城乡,也许城乡自由流动,许多城里人是愿意下乡的。小孩可以到农村去受教育。老年人也可以到农村去养老。只要把农村的各种设施建设好,是大有可为的。
这是我对温铁军教授理论的理解。他的理论是毛泽东的大农业思想接轨的。如果理解错了,还请指正。
(作者系军事后勤教育专家、教授、少将;来源:昆仑策网;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