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摄影师眼中的毛泽东:幽默风趣,平易近人

2022-01-11 1153 0
作者: 王耀忠 来源: 党史博采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人和与他老人家接触过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但在不同人的眼里也有不同的毛泽东。作为在主席身边时间最长的摄影师,10多年的拍摄生涯中,吕厚民看到了毛泽东作为一代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几种状态。这里,让我们从摄影师的眼里领略具有代表性的毛泽东的各种状态。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像做一场梦,由紧张到不再拘谨

  吕厚民于1928年9月9日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兰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克勤克俭,供他读书到中学毕业。1948年3月谋得一份小学教师差事,同年7月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被分配到照相科从事照相工作。他勤于思,善于学,求上进,由于照相技术提高很快,同年11月,被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负责剧照资料工作。1950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成立摄影科,预选两名摄影师,由于吕厚民出身贫苦,热爱党,政治可靠,忠厚老实,被选调到红墙里的中南海开始他的摄影生涯,专门给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照相。1957年底,他所在的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同新华社合并,他成为新华社记者。1961年,被调回中南海,任毛泽东的随行记者。

  刚进中南海时,吕厚民还是一个24岁刚出头的小伙子。他做梦都不曾想到,歌中唱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那么伟大的领袖人物自己不仅能见到,还整天在他身边工作,他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荣耀。

  第一次见到主席是个会见活动。吕厚民非常激动,甚至紧张得把照相都给忘了,只顾着看毛主席,因为以前只能在报纸上看到毛主席的照片,见到真人竟然怀疑是不是真的,自然很激动!活动结束后,他像做了一场梦,以致后来家人、亲朋好友等多人问他第一次拍的是毛主席会见谁,吕厚民怎么都想不起来。

  领袖虽然是人民公仆,但毕竟与平民百姓不一样。起初,吕厚民一直紧张和拘谨,内心充满着矛盾:一是要完成新闻记者的任务,恪尽职守地拍出可敬的毛泽东的一面;二是要努力在本职工作中拍出体现人情和人性的可爱的毛泽东的一面。吕厚民自己总是担心有什么闪失,怕辜负了组织上的信任与期望。

  经过一段时间与毛泽东的接触,吕厚民的顾虑渐渐地打消了。毛泽东的幽默风趣、平易近人、慈祥的笑容,很快地化解了他心中的不安,慢慢的也不再紧张了。他感到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人物,又是非常可亲慈祥的长者、和蔼的普通人。吕厚民开始以职业化的状态面对这位开国伟大元勋。这时,在他的眼里出现了两个毛泽东。一个是在党务和国务活动中作为领袖的毛泽东,一个是在日常生活中亦师亦友的毛泽东。前者是伟人,后者是一名普通老百姓。

查看余下8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