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潮》:毛主席当年为何要组织学习这本书?
为了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虽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违背了经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背离了党一向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和困难。毛主席和不少党的领导人从中感到,要真正把握对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必须提倡读书,加强学习。在毛主席倡导带领下,全国兴起了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的热潮,促进了广大干部增长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并为“大跃进”后期的纠偏,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1959年12月至1 960年2月,毛主席在杭州、上海、广州等地和党的理论工作者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结合中国实际研究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
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胜利和工业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苏联当时具有很高的世界声望。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经济建设“以苏为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成功实施“一五”计划,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实践中,我们党也很快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在批评斯大林的错误的同时,又暴露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间的一些缺点和错误。经过慎重思考,毛主席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显然,对于“一五”计划中照抄苏联的办法,毛主席是不满意的。他说:“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随着1957年国内一些工厂、农村出现生产迅速增长的新气象,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国际上,中国共产党在1957年11月莫斯科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获得了崇高声誉,又加上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提出15年赶超美国的目标极大地鼓舞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社会主义者,毛主席当时就想,“中国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不是可以搞得快点多点。”他主张经济建设应该搞得更快一些,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可以打破常规,用一种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办法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一个不同于苏联办法的崭新局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