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投降:向魏巍致敬!
相信大家都读过魏巍老师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但对他的生平不一定很了解。
魏巍,本名魏鸿杰,1920年3月6日,出生于河南郑州一个贫民家庭,1937年参加八路军进入抗大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魏巍一直都在战斗部队任职,曾担任过晋察冀野战军骑兵第六师第十六骑兵团政委。1950年5月调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后,才走上专业作家和文艺战线领导岗位。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魏巍主动请缨赶赴朝鲜。在朝鲜,他深入战斗最前线,与战士们同吃同住,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素材。1951年2月魏巍回到国内,调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之后,《谁是最可爱的人》诞生了。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高规格发表《谁是最可爱的人》,毛主席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并建议其他领导人认真读一读。同年,文章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
因为魏巍创作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解放军战士的代名词,也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理想。
2001年,入编中学语文教材50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保家卫国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被人偷偷摸摸地排除在了教材之外。
之所以说偷偷摸摸,是因为语文教材编写组当年并没有登报公示征求民意,那时候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又没普及,国人毫不知情。
等国人发现《谁是最可爱的人》被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删除而震惊的时候,已是十几年以后的事了。
当国人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删文章的相关人员不得不出来解释: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英雄故事已经不适合那个时候的社会,一是里面对于战争细节描述太过可怕;二是英雄主义在当时的社会不合时宜,生在改革开放时代中的学生们应当拥有全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言下之意,战争应该像请客吃饭一样美好,改革开放时代是不需要英雄主义教育的。
这是理由吗?
当然不是!
众所周知,魏巍老师是2008年8月24日谢世的。也就是说,文章作者尚在人世,他们就把作者这篇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深受国人喜爱、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文章踢出了教材,并美其名曰:不合时宜。
一篇赞美人民子弟兵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揭露美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文章,在人民子弟兵戍卫的国度会不合时宜吗?
其实,对他们来说,不合时宜的并不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而是这篇文章的作者魏巍。
魏巍不但是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还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者,更是毛主席的忠诚学生和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