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有不慕名利的回国潮?且看毛主席如何对待科学家!

2022-11-07 1252 0
作者: 红色纪年 来源: 重读老旧书

  现在的留学生为什么回国率那么低呢?而我们国内的大学生就业率为什么也高不起来?与此相矛盾的是,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即便找到了也留不住人。这种两极错位是怎样产生的?

  看了《毛泽东和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后,我们大概知道了。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故事书,它讲了二十多个毛主席与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科学家的故事。但它又不仅仅是一本故事书,它还从更多更细的资料讲述中,揭示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小程序购买

  1928年,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受聘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细菌学实验室助理。一次在培养脑炎病毒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留下严重后遗症,手脚和眼睛都失去了控制能力,不得已只好中断在美国的工作,当时就有医生断言,他活不过50岁。

  回国后,就连他当官的亲生父亲都不再认他这个儿子,让他自生自灭,高士其只能靠着仅剩的一点写作能力艰难度日。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的,不说大家也都知道。对于这样一位身带残疾之人,要在那个时代活下来,谈何容易?

  后来他在陶行知先生,以及许多党内地下情报人员的帮助下,辗转到了延安,毛主席和党中央同志热情款待了他。毛主席知道他的情况后,把他安排在陕北公学住下,并派了一位护士照顾他的生活,派了一位秘书帮助他的工作。

  高士其就这样不仅活过了50岁,活到83岁高龄才去世,而且还成为我国现代科学史上身残志坚的科普旗手、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曾情深谊长地回忆:“毛主席来到我的住处,问我有什么困难和需要。给我讲抗战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给我讲古典自然科学和自然辩证法。并鼓励我说,作为革命的科学家,应该研究自然辩证法。这与我来延安之前贫病交迫,靠写作度日的情况,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啊!”

  看到这个故事后,我被深深感动了。也在深深反思一个问题:社会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才,才能使人才物尽其用?高士其前辈的亲身经历,把这个问题给我们回答并展示得淋漓尽致:在美国,你还有用的时候,便充分利用你,等你没用了,则弃如敝屣。

  在民国,你没了生存能力,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连亲生父亲都不屑于理会你,更何况是其他人。只有在共产党内以及新中国,你的才能才被尊重!身体不好,派护士照顾;工作不便,派秘书帮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用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英美国家整整两三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了。

  回想起这些年一直在争论的话题,科学家的收入远远赶不上明星。在这样一种社会现实条件下,我们的各大高校文艺专业堪称如火如荼。相较而言,那些技术性的、实操性的、攀登科学高峰的专业,却显得捉襟见肘了。

查看余下6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