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考古学看中华文明独特文化基因

2021-12-07 1021 0
作者: 高江涛 来源: 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考古学已经走过了整整百年曲折而辉煌的历程,百年考古就“中华文明独特文化基因”这一重大问题建构与实证了什么?回顾以往,从丰富的考古资料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出发,可以形成一些初步认识。

  持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

  文明是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包含起源、形成及早期发展的长期进程。就中原地区而言,综合百年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大体在距今6000年左右庙底沟文化的相关聚落中开始出现社会分化与不平等,是该区域文明起源的开始,是各种文明要素起源并不断聚积的阶段。之后社会不断发展,历经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等阶段,在距今43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晚期出现了明显的“国家形态”,进入了文明社会。如都邑性质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具有城址、等级墓地、铜器、礼器、宫殿及礼制建筑等齐备的文明要素。经过距今4000年以后新砦文化时期的国家形态的早期发展,至夏代中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时期,文明中心地位形成。后经商周时期的巩固与进一步的迅速发展,华夏文明逐步走向辉煌。

  长江下游地区至少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崧泽文化早期社会已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的新发现就反映了这一点,该地区自此开始迈入文明化的进程。崧泽文化之后该区域在经济、文化、政治结构方面不断发展,社会等级分化不断加剧,历经距今5300年开始的良渚文化早期,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期始,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都实证此时良渚社会已进入文明时期。良渚文化晚期,文化日渐衰弱,社会结构和权力趋于分散,该地域的良渚社会逐渐走向衰亡,良渚文化之后的马桥文化社会复杂程度不高,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在这一时期进入了低谷。马桥文化之后,这一区域随着周人的南下而逐渐被纳入中原地区文明和国家一体发展的历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黄河下游的海岱文化区也是在大体距今6000年左右的北辛文化末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开始出现分层分化的现象,是该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肇始时期。大汶口文化中期后,进入了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其晚期时,聚落群至少形成了大、中、小三层的金字塔式布局结构;距今45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城址的大量出现、聚落群的复杂分化、山东泗水尹家城和临朐西朱封遗址超大型墓的发现等,表明社会等级分化严重,社会组织和结构复杂,王者雏形出现,礼制初步形成,社会进入了国家形态,海岱地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需要注意的是,整个海岱地区内的社会发展并不平衡,也未出现像良渚社会一样绝对的文化与社会的中心区域。龙山文化之后的岳石文化时期文化急剧衰退,商周时期海岱地区逐渐为商周文明所辐射控制。

查看余下7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