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虹:莫为攀龙附凤犯贱!——甲辰探寻龙文化之六
攀龙附凤,本是一个普通的成语典故,却随着内涵的改变逐渐成为一种不好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风气,在当今甚至成为政治攀附和卖身投靠的同义语。不禁想到了全面从严治党整治的拉帮结派,想到了甲辰龙年开年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特别强调的“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防止政商勾连、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等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于是形成了攀龙附凤的溯源研探。
攀龙附凤,乃源于神话故事的成语,根据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的概括,比喻依附帝王或有权势的人以求飞黄腾达。“龙”“凤”原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这里指代有权势的人。传说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大战当时暴虐无道的蚩尤,统一了中原各个民族,为纪念胜利,特地铸造了三只高大的铜鼎。铜鼎铸成那天,不仅人们欢呼雀跃,一条长长的巨龙和一只美丽的彩凤也从天而降,原来它们是来迎接黄帝上天的。当黄帝骑上龙背时,许多大臣、后宫的妃嫔以及侍从们,也都争相爬上龙背、攀附凤翼,要和黄帝一起上天。这就是最早的最原始的有着美好期望和结果的攀龙附凤。
攀龙附凤,也比喻依附帝王成就功业,或比喻依附有声望的人成名。源于《汉书·叙转下》“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颍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通过出身平民的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人,因为投靠刘邦的“攀龙”成为显赫人物,刘邦当了皇帝,郦商被赐信成君,夏侯婴被封汝阴侯,灌婴被封宣陵君,杀狗的屠夫樊哙因娶了吕后妹妹的“附凤”被封舞阳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投靠权势建功立业获取富贵的攀龙附凤内涵。
于是人们把攀龙附凤当作借力,借别人的力量、金钱、智慧、名望甚至社会关系,用以扩充自己的大脑,延伸自己的手脚,借他人之光照亮自己的“前途”,认为善借外力“攀龙附凤巧结贵人”的人容易成功。秦朝吕不韦一直是攀龙附凤借力的佼佼者,当秦国公子子楚为人质时,就认定“奇货可居”,及早攀上这条“潜”龙,又培养了宠姬这只“凤”,后被封为相国,风光无比。三国时期的周瑜攀上了孙权,留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绝唱,还让好朋友鲁肃也当上了官,奏出了联刘抗曹的美丽历史乐章。可以说,三国之前的“攀龙附凤”似乎总是褒义的,象征着臣子追随君主,成就共创伟业的理想。
然而,攀龙附凤到了唐朝却成了贬义成语,转折点就是杜甫《洗兵马》的“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名句。因为杜甫诗中把依附于唐肃宗和张淑妃的权贵,依仗着拥戴唐肃宗的功勋,回京后气焰嚣张当作“攀龙附凤”,讽刺当时人人都趋之若鹜巴结权贵、渴望获取富贵功名的社会现象,攀龙附凤也因此负于新的内涵,即指奴颜婢膝巴结或投靠权势谋求利益的行为。攀龙附骥、攀高结贵、狐假虎威、趋炎附势、曲意逢迎等都是攀龙附凤的近义词,并且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