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为现代化奠基:新中国前30年的社会保障和人类发展

2019-06-05 7042 0
作者: 江宇 来源: 红色文化网

  改革开放不能割断历史,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当年,但社会保障和人类发展仍有许多短板。应当认真总结和继承改革开放前30年社会保障事业的经验,把其中的成功因素发扬光大。

  

1.webp (14).jpg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中国依托特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创造了符合国情和社会事业规律、具有独创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社会和人类发展水平的大幅度跃升,为经济长远发展和全面实现现代化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成为中国创造改革开放奇迹的前提和保障,是“四个自信”在社会保障领域的体现。改革开放不能割断历史,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当年,但社会保障和人类发展仍有许多短板。应当认真总结和继承改革开放前30年社会保障事业的经验,把其中的成功因素发扬光大。

  一、新中国前30年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的过程和逻辑

  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先建立了以资本为主导、以自由劳动力市场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等到自由市场经济对社会造成的分化和冲击充分显现后,再建立社会保障。

  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路径不同,新中国在经济发展起步的阶段,就建立了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当时并未使用“社会保障”一词,但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建立了具备今天所说的社会保障功能的相应制度。尽管这一制度是低水平的,但是却超越了西方国家“先发展市场经济、再建立社会保障”的路径,避免了经济发展早期巨大的社会成本,走出了一条社会和经济同步发展的道路,实现了人力资源水平的大幅度跃升。

  

  

1.webp (15).jpg

  

  (一)背景和逻辑

  新中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至少出于两个方面的逻辑。

  一方面是出于中国共产党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提出,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学校、保健设施和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等,要在劳动所得分配之前就扣除。也就是说,社会保障的支出不仅优先于二次分配,甚至应该优先于一次分配(劳动所得)[2]。通过社会保障来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劳动的“异化”,是各国社会主义者的高度共识[3]。

  中国共产党是在人民群众浴血支持下取得的革命胜利,因此建国伊始就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政策的重点。毛泽东说:如果不能“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4]”“社会主义社会,不搞社会集体福利事业还成什么社会主义[5]”。同时毛泽东又认为,工人福利“必须解决得合乎实际的经济情况,不能太低,但又决不可太高,致陷自己于被动[6]”。“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要建设,就要资金。所以,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7]。”

查看余下9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