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从人大刘院长“亩产十万元”的高产卫星说起


  农业增产本来没有多少奥秘,但是这么个简单问题,被杜润生领导的正部级意识形态机构诸专家,说的云里雾里,后人在回顾这一段历史和问题时,往往依据杜门创作成果去演绎,这就变得跟“说传奇”一般了,而且,还真的是越传越奇了。

  有人在网络上,以亲见亲闻者身份,再一次讲述“原理性”的传奇故事。这个人说,集体时代年人均布票只有三尺三,还能够做一件衣服;这个完全是胡编,当时市面供应的,可都是窄幅布。直到1970年代气流纺出来之后,棉布才改为宽幅布,此前成年人需要六尺布才能够做一件衣服的,人均一丈二布票仅够一年做一套新衣服的。同样也是在1970年代,合成纤维大量进入市场,的确良、涤卡等也是宽幅布,一米可以做一件衣服,这些高档布倒是一开始就不要布票。

  这个人从他所学习的杜门弟子讲述的增产原理出发,评价了一番人民公社与集体农业的管理不成功问题;此人还从农村妇女文化水平低的想象力出发,推导出她们不会当家过日子的“家计管理”失败,甚至还活灵活现地说,总是要等待月末米缸里的米所剩无多时,才会感到紧张。也许这个人学专家理论,真的学得好,所以整个头脑就完全束缚于这样的想象力,还有着巨大的积极性去创作历史,但他的见闻局限还是极为明显的,大约他从来没有见过农家煮饭使用的量具——升斗等。这样的热情的故事创作者,真的很不少,他们硬是把饱含杜门弟子“学术含量”的那种历史想象力,包装为亲见亲闻的故事去讲述,但过来人一看就完全露底了——毕竟他设计的故事完全没有任何经验基础可言。

  【文章地址: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59269

  其实集体农业增产课题,并没有多少高学术含量的。中国晚清时期开始出现全局性人地关系紧张,单位土地面积和单位劳动力的年产出,均陷入边际报酬递减趋势,这个是集体农业的前提和起点——现在只剩下以“过密化”方式来解套——以单位投入密度大幅度增加的方式实现单产增加。

  过密化的实现路径有二:一是集体的过密化,二是家庭的过密化。而1958年毛教员总结的八字方针“水肥土种密保管工”这些过密化程序中间,除了田间管理一项家庭作业与集体差别不大之外,其他七项都依赖于集体的有组织努力,个体或者家庭基本上无从着手。在农民的经验视野里,各种过密化耕作程序,主要体现为“三治五改”——治山治水治土、高改矮、稀改密、单改双、坡改梯、旱改水等,这些多依赖集体过密化路径去实现,家庭能够做的不多。此外,光照和积温等自然的气候条件,也影响光合作用效率,但除了少量用温室育秧和贵重作物栽培之外,那些方面人力还无法控制,可以存而不论。

查看余下6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