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中希特勒的结局,早写在毛主席著作《论持久战》里
1
1938年,当中日两国激烈厮杀之时,遥远的欧洲地区也不太平,一场前所未有的人类浩劫正在逼近。
这一年3月,希特勒在奥地利亲德份子和纳粹份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
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希特勒就策划向捷克斯洛伐克开刀。整个过程中,英法等国不愿承担战争风险,采取了“绥靖政策”,对希特勒一系列行为只是听之任之,结果却是养虎为患。
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署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一枪未发地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占为德国所有。
此时的希特勒野心极度膨胀,谁也没想到他正在酝酿一个足以让人类毁灭的惊天大阴谋!这个阴谋中的重要一环,便是进攻苏联。
这一年的抗日战场上,毛主席已于5月份写下了《论持久战》,文章站在通观全局的角度上,对抗日战争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精准推演。日后的战争进程表明,这些预测完全正确!
不知万里之外的希特勒是否读过《论持久战》,如果读过,也许他会重新考量“进攻苏联”的决策是否妥当。
当然,不管希特勒有没有读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人在极度膨胀之时,就会妄想征服全世界,任何反对意见都听不进去!
上天欲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人的贪欲永无止境,当一个人完全被内心贪欲所控制时,人就不是人了,而是恶魔!
《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对于“进攻苏联”如此惊世骇俗的想法,事关了几千万人类的生命、整个国家的存亡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难道是仅凭脑袋发热、野心膨胀就能随意决定的吗?
此时的希特勒什么都听不进去,他开始一意孤行,执意要进攻苏联。为了给纳粹德国争取足够的准备时间,希特勒向斯大林释放了“烟雾弹”,假意向苏联抛去了和平的“橄榄枝”。
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约定双方不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但是,这份条约并未真正带来和平。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不宣而战。轴心国集结了3个集团军群,190个师合计550万人对苏军发动猛烈进攻,执行了蓄谋已久的“巴巴罗萨计划”。
自此,“苏德战争”爆发。
“巴巴罗萨计划”开始时,希特勒狂妄的叫嚣着“三个月灭亡苏联”。
“苏德战争”和“抗日战争”一样,都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战争,都是正义与邪恶的战争,其战争演变规律也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