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中希特勒的结局,早写在毛主席著作《论持久战》里

2023-03-23
作者: 栩然 来源: 栩然说公众号

  1

  1938年,当中日两国激烈厮杀之时,遥远的欧洲地区也不太平,一场前所未有的人类浩劫正在逼近。

  这一年3月,希特勒在奥地利亲德份子和纳粹份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

  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希特勒就策划向捷克斯洛伐克开刀。整个过程中,英法等国不愿承担战争风险,采取了“绥靖政策”,对希特勒一系列行为只是听之任之,结果却是养虎为患。

  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署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一枪未发地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占为德国所有。

  此时的希特勒野心极度膨胀,谁也没想到他正在酝酿一个足以让人类毁灭的惊天大阴谋!这个阴谋中的重要一环,便是进攻苏联。

  这一年的抗日战场上,毛主席已于5月份写下了《论持久战》,文章站在通观全局的角度上,对抗日战争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精准推演。日后的战争进程表明,这些预测完全正确!

  不知万里之外的希特勒是否读过《论持久战》,如果读过,也许他会重新考量“进攻苏联”的决策是否妥当。

  当然,不管希特勒有没有读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人在极度膨胀之时,就会妄想征服全世界,任何反对意见都听不进去!

  上天欲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人的贪欲永无止境,当一个人完全被内心贪欲所控制时,人就不是人了,而是恶魔!

  《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对于“进攻苏联”如此惊世骇俗的想法,事关了几千万人类的生命、整个国家的存亡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难道是仅凭脑袋发热、野心膨胀就能随意决定的吗?

  此时的希特勒什么都听不进去,他开始一意孤行,执意要进攻苏联。为了给纳粹德国争取足够的准备时间,希特勒向斯大林释放了“烟雾弹”,假意向苏联抛去了和平的“橄榄枝”。

  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约定双方不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但是,这份条约并未真正带来和平。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不宣而战。轴心国集结了3个集团军群,190个师合计550万人对苏军发动猛烈进攻,执行了蓄谋已久的“巴巴罗萨计划”。

  自此,“苏德战争”爆发。

  “巴巴罗萨计划”开始时,希特勒狂妄的叫嚣着“三个月灭亡苏联”。

  “苏德战争”和“抗日战争”一样,都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战争,都是正义与邪恶的战争,其战争演变规律也有相似之处。

  既然《论持久战》准确推演了抗日战争的演变过程和结局,那么能不能照此推演“苏德战争”呢?咱们试着解读一下。

  2

  为什么希特勒敢喊出“三个月灭亡苏联”的妄语呢?这种盲目的自信,来源于纳粹德国过往取得的一系列战绩。

  从1939年9月1日二战全面爆发开始,德军便一路势如破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多个国家和地区。

  进攻波兰,仅用时36天;

  进攻丹麦,仅用时不到1天;

  进攻挪威,仅用时62天;

  进攻比利时,仅用时19天;

  进攻卢森堡,仅用时1天;

  进攻荷兰,仅用时5天;

  进攻南斯拉夫,仅用时11天;

  进攻希腊,仅用时25天;

  就连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国家”的法国,也被德军绕过了“马奇诺防线”,仅用42天时间就攻下。

  一战时,法国曾在一节编号为2419D的车厢里签订了德国的投降协议。20年后法国战败,希特勒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了法国,出于报复心理,他命人将2419D车厢从博物馆里拉了出来,迫使法国在这里签订了投降协议。

  一雪前耻后,希特勒特意在法国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面前留影纪念,仿佛整个世界都踏在自己的脚下。

  在巴黎荣军院,希特勒在拿破仑墓旁停留了很久,仿佛在与这个一百多年前叱咤风云、威震世界的战争狂人进行隔空对话,一种跨越时空、睥睨天下、唯我独尊的欲望在他胸中滋生。

  最终,希特勒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在一系列战果面前,希特勒的骄傲情绪不断滋生,野心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于是,他对战争形势做出了错误的评估,不顾现实情况的叫嚣着“三个月灭亡苏联”。

  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希特勒做出“进攻苏联”的决定时,整个纳粹德国将被拖入无法走出的泥潭,命运自此万劫不复。

  一百多年前,战无不胜、令整个欧洲闻之色变的拿破仑率领浩浩荡荡的法军攻打俄罗斯,结果兵败莫斯科,致使他一手缔造的法兰西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并逐渐走向衰亡。

  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希特勒只是重蹈了拿破仑的覆辙而已。

  《孙子兵法》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这里的“庙算”倒不是说“战争前到庙里求个保佑签”之类的迷信活动,而是说战争的意义非常重大,以至于战争前要专门到祖庙这个隆重的地方举行庄严的仪式,以此来表现君王的重视程度。

  在祖庙里,要对敌我双方各自的优劣势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计算,充分评估双方的态势,以制定出有利于我方的全盘作战方案。

  我们“庙算”一下欧洲战场的情况。

  德军最擅长的是“闪电战”,它的核心元素便是速度、奇袭、集中,越是在短程、小范围的地区进行密集攻击就越有效。这就像是赛场上爆发力强、速度快的短跑运动员,在短程赛道上会占尽优势。

  再来看看欧洲地图,德军之前攻占的波兰、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南斯拉夫、希腊乃至法国,都是纳粹德国周边的国家,且面积较小、分布密集。

  这种地理特点,使得众多国家都缺少足够的战略纵深,这会让“闪电战”占尽优势。就像是短跑比赛中,爆发力强的人一下子冲到前面,在其他人还没缓过劲的时候,就已经跑过终点了。

  然而,当纳粹德国闪击苏联的时候,情况会怎样呢?

  苏联的国土幅员辽阔,总面积2240余万平方公里,东西两线横跨亚欧大陆,最远距离长达1万多公里。这些地理特点决定了苏联有着广阔的战略纵深,这场战争注定不是速战速决的“短跑比赛”,而是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比赛”。

  一旦把战争时间线拉长,那么苏联的严寒环境将成为德军的致命因素。这就相当于“马拉松赛道”还不是平路,里面有很多崎岖不平的陡坡,能把短跑运动员活活耗死,当年拿破仑兵败莫斯科就是如此耗死的!

  希特勒妄言“三个月灭亡苏联”,翻译过来就是要以百米冲刺速度跑完整个马拉松路程。只是,这样现实吗?中国有句古话叫“人心不足蛇吞象”。

  当然,相似的场景在抗日战场上也出现过。

  3

  事实上,毛主席早就对抗日战争进行过“庙算”,他在《论持久战》中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基本情况——中国是“大而弱”,日本是“小而强”。

  “日本虽强,但兵力不足。中国虽弱,但地大、人多、兵多。”

  中国就像一个“爆发力弱、耐力强”的长跑健将,日本就像一个“爆发力强、耐力弱”的短跑健将。若战争空间小,那么短跑健将就可以仅凭爆发力就冲刺到终点,谁胜谁负一目了然。

  但让我们欣慰的是,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有着极其广阔的战略纵深,这注定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试问,你见过谁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完马拉松全程呢?

  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非常详细的分析了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的具体情况,在充分的数据面前进行了“战略推演”,由此预言战争将经过三个阶段:

  “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这就像是在马拉松比赛中,一开始短跑健将迅速冲刺起来,将长跑健将远远甩在后面;接下来短跑健将逐渐体力不支,长跑健将不断缩小差距,双方你争我夺;最后,短跑健将彻底虚脱垮掉,长跑健将逐步拉开距离,把优势保持到底。

  如果你详细查阅二战史料,就会发现史学家把“苏德战争”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德国进攻、苏联防御阶段(1941.06——1942.11)

  第二阶段:战略相持阶段阶段(1942.12——1943.12)

  第三阶段:苏联全面反攻阶段(1944.01——1945.05)

  你看,是不是与《论持久战》中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极其相似?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1937年7月下旬,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1937年11月5日,上海失陷;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随后便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遇难;

  1938年1——5月“徐州会战”的结果,依然是徐州沦陷;

  1938年5月10日,厦门沦陷;

  ......

  这样,时间就到了毛主席写成《论持久战》的1938年5月下旬。在抗战爆发后的10个月里,面对日本的强劲势头,中国多个重大城市相继失陷,形式岌岌可危!

  苏联在战争初期的遭遇,与中国在战争初期的遭遇极其相似。

  其实苏联的军事力量并不弱,只是之前的“大清洗”运动使得苏军内部大量的指挥员、政委被处决,使整体军事实力大幅下降,高中级指挥系统一度出现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同时,由于德国是“不宣而战”,苏联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此之前,苏联已从多个渠道获得过“战争可能爆发”的情报,但很多情报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具体入侵时间的情报相差非常大。

  在错综复杂的信息面前,苏联并不知道德国入侵的具体时间,甚至都不知道是否会入侵。

  仅仅在开战前一天,苏联最高统帅部才知道德军的具体进攻时间,但是为时已晚。当收到“德军入侵”的消息时,连最高领袖斯大林都在第一时间感到惊愕,甚至消失了11天。

  直到7月3日,斯大林才在公开场合露面,在全国广播讲话中号召苏联人民保家卫国,坚决保卫苏联国土。

  此刻斯大林最关心的话题只有一个:苏联到底能不能赢?

  如果此时斯大林去看一看《论持久战》,那么他一定会深深折服于毛主席深邃的战略眼光。《论持久战》中有一段话刚好切中要害,给斯大林吃下定心丸——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既然苏联与中国的情形相似,那么苏联会亡吗?不会亡,最后胜利是苏联的;苏联能速胜吗?不能速胜,苏德战争是持久战。

  后来的事实证明,苏联经过4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才取得了胜利,这确实是一场持久战。

  受篇幅所限,不能把苏德战争过度展开,接下来我们仅简单从这三个阶段来推演走势。

  4

  第一阶段:德国进攻、苏联防御阶段

  在“巴巴罗萨计划”开启初期,德军是蓄谋已久、出其不意,而苏军判断失误、思想麻痹、戒备不足,仓促应对德军的突袭。

  二者对比之下,战争初期便呈现了“一边倒”的状态。

  仅仅第一天的战斗,苏联空军就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大量苏军边境据点被德军迅速包围,红军边防守军陷入孤军拼死抵抗。

  仅仅3个星期,苏联国土就被德军入侵了300千米——600千米,连丢明斯克、基辅、斯摩棱斯克、敖德萨等重大战略要地。在紧急关头,苏军统帅部决定转入战略防御。

  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就对这一阶段的情况进行了描述。虽然讲的是抗日战场,但字里行间却也能体现苏德战场的情况——

  “第一阶段敌是优势,我是劣势......中国原来的劣势,经过第一阶段的消耗将更为严重,这就是土地、人口、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文化机关等的减缩。第一阶段的末尾,也许要减缩到相当大的程度,特别是经济方面。”

  9月底,北路德军封锁列宁格勒,南路德军占领基辅,中路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并大举向莫斯科方向进攻。

  11月,德军兵临苏联首都莫斯科城下,把攻势推向了顶峰。在最危急的时刻,德军已经迫近到了莫斯科城外仅几十公里的地方,用望远镜眺望都能看到克里姆林宫上方闪耀的红星。

  怎么办呢?这一时期的主要原则就是“保全自己有生力量”,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不与锐气正盛的敌人正面交锋。尽量把时间拉长,消减敌方锐气,以待时机。

  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意思就是旷日持久则军队必然疲惫,锐气受挫。

  苏军在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和敌后游击队的配合下,以积极防御来疲惫和消耗敌人,尽量将时间拖入冬天。可别忘了,莫斯科的寒冬曾在一百多年前让拿破仑大吃苦头,这次会成为希特勒不可逾越的屏障。

  12月份,苏军转入反攻。最终,在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之后,苏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神话的破灭,极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

  当希特勒听到“兵败莫斯科”的消息时,曾无比的后悔说:“如果早知道这样,我绝不会进攻苏联。”

  只是,此时后悔又有什么用呢?开弓之后,还会有回头箭吗?

  第二阶段:战略相持阶段

  苏联与中国一样有着足够的“战略纵深”,随着时间的进展、战线的拉长,德军后勤补给越来越跟不上,“闪电战”被严重拖延、停滞,战争就逐渐变成了“消耗战”。

  若是“拼消耗”,那就是比拼耐力的时候了,苏联的优势便显露出来。在“此消彼长”的较量中,德国的进攻势头会削弱,苏联的后劲会越来越明显。

  《孙子兵法》曰:“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意思是说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

  在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德军该怎么办呢?希特勒决定孤注一掷,把目光瞄准了一个极其关键的战略要地,那里能提供足够的石油、粮食和重要工业基础,以解自己的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斯大林也看到了这个地方。一旦它被德军占领,苏军就要失去一系列的战略资源,而刚刚锐气下挫的德军又会缓过劲来,这无异于放虎归山。

  这个战略要地,就是一座以苏联领袖名字命名的英雄城市——斯大林格勒。在这里,苏德双方将展开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厮杀,并把战争拖入“战略相持阶段”。

  这场战役开战初期仅48天时,整个世界都对战争结果感觉扑朔迷离,而远在陕北延安的毛主席又写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预言“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苏联必胜”、“这是希特勒灭亡的决定点”。

  战争的结果表明,毛主席的预言再次命中!

  “战略相持阶段”该怎么打呢?在战事焦灼的状态下,就要与敌人进行反复拉扯!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以“下围棋”打比喻,描述了和敌人不断进行“包围”与“反包围”的状态——

  “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的据点(例如太原)和我之游击根据地(例如五台山),好似做眼。”

  就像是长跑健将追回差距,在一段路程上与短跑健将相互拉扯、交替反超一样,这一段时期是战争双方都非常痛苦的阶段,但却是胜利之路的必经阶段。《论持久战》中写道——

  “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

  抗日战争如此,苏德战争也是如此。苏德两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均发生了激烈的枪战,很多重要据点双方进行了反复争夺,仅一座火车站就反复易手了几十次。

  刚刚赶赴城中的苏军战士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只有约3天的平均存活时间。同时,德军推进的速度不是用千米,而是用米来衡量。

  斯大林格勒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万人以上,苏联几乎用鲜血堆积出来了最终的胜利,整个过程鲜血淋漓得可怕(建议去看看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

  自此,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胜利天平不可逆转的倒向了苏联一边。

  5

  第三阶段:苏联全面反攻阶段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军的进攻势头已到强弩之末,此时整个纳粹德国再也没人提起希特勒曾经“三个月灭亡苏联”的妄语,而是考虑如何活下去。

  在库尔斯克会战的“坦克大绞杀”中失败之后,德军再也无法向苏联实施大规模进攻,苏军已全面夺回战略主动权。

  德国一方,军民已经和希特勒一样回天乏术,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对日本国内一片衰败的描述,倒也非常符合纳粹德国的情况:

  “此阶段中......敌人方面,士气已开始表现颓靡,敌人陆军进攻的锐气,此阶段的中期已不如初期,末期将更不如初期。敌之财政和经济已开始表现其竭蹶状态,人民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已开始发生,战争指导集团的内部已开始表现其‘战争的烦闷’,生长着对于战争前途的悲观。”

  自此之后,苏联开启了全面大反攻,连续解放了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乌克兰、克里米亚、白俄罗斯、敖德萨等重要区域,直至收复了之前被德军占领的所有国土。

  如果你再看看《论持久战》中对于“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的描述,就会惊讶于毛主席的表述是何其的准确:

  “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持久战的最后阶段,所谓坚持战争到底,就是要走完这个阶段的全程。”

  “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

  在收复失地之后,士气大振的苏军乘胜追击,接下来相继解放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入到纳粹德国的国土上。

  1945年4月30日,苏军战士将红旗插在了柏林国会大厦上。

  就在同一天,希特勒在德国总理府地下室开枪自杀,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到了生命最后时刻,希特勒终于明白:当自己做出“进攻苏联”决定的那一刻,这样的命运便已注定!

  早在希特勒签署“巴巴罗萨计划”之前的1938年,远在陕北延安的毛主席就已经写下了《论持久战》,里面一条明线把日本的失败命运推演得清清楚楚,一条暗线则预演了未来纳粹德国的失败命运,一切法西斯政权都必将灭亡!

  如果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概括《论持久战》的精髓,那就是一个字——

  势!

  就像每年1月到下年1月,气温一定会经过“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阶段,这是整体的趋势。就算在短时间内气温会有“时升时降”的情况,但总体改变不了“势”的力量。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苏德战争,虽然整个过程曲曲折折、起起伏伏,但“势”的力量无法改变,正义的一方即使暂时受迫,也必然在经历“防御——相持——反攻”的过程之后,最终取得胜利。

  毛主席在总结革命道路时就说过:“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狼子野心、阴谋诡计、世界逆流在“势”的力量面前根本不值得的一提!

  那么,“势”在何方呢?一定是正义的一方,绝大多数人支持的一方,凝聚更广泛人群力量的一方。正如《论持久战》中的原话:

  “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

  《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真正高明的谋略并不在战场内,而是在战场外,在于能代表多少人的利益,能统一多少人的立场。

  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切皆如斯。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