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陕甘宁边区改造“二流子”运动

2024-03-20 460 1
作者: 李杨 来源: 炎黄春秋

  导语: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存在大量“二流子”,他们不仅耗费了大量社会财富,而且威胁到边区社会的稳定。为此,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对“二流子”进行改造,如说服教育改造其思想,组织“二流子”参加劳动,发挥劳动英雄和积极分子的带动作用,利用各种艺术形式营造社会舆论等。改造“二流子”运动取得了良好成效,部分解决了边区政府劳动力相对不足的问题,改善了彼时广大乡村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

图片
 

  “不许有一个败家子、一个‘二流子’”
 

  “二流子”,一个近乎家喻户晓的贬义词!其最早出现是在1939年的延安报刊中。此前,延安老百姓称这些人为“地痞”“牛毛”(流氓)“爬鬼”“二流答瓜”,多指那些不务正业、不事生产,以烟、赌、偷、盗、阴阳、巫神、蛮婆、土娼为生的人。抗战初期,边区存在着大量“二流子”。“根据延安市的调查,一九三七年前全市人口不到三千,而流氓地痞就将近五百,占人口数的百分之十六,延安县的材料则一九三七年人口为三万左右,流氓地痞数字为一千六百九十二人,占人口比率的百分之五。如果以延安县流氓比率数来推算全边区,则一百四十余万人口中‘二流子’约占七万左右,即从低估计,说革命前全边区有三万流氓分子,当不为过。”[1]

  “二流子”“不仅不事生产,而且还偷谷子,盗糜子,偷驴盗马,妨害别人生产。他们不仅不出粮不送草,还站在大路边说怪话:‘咱不种地,就没有这些麻烦!’他们仗着一张油嘴,流氓手段和有时间,在农村中游来游去,烟酒嫖赌,说是弄非,包打官司,甚至造谣生事,勾结坏人,暗藏奸细,破坏农村治安,违反政府法令”[2]。不仅如此,在战争环境下,这些“二流子”有的沦落为匪,有的被汉奸特务收买或利用,对边区政权构成威胁。“二流子”成为边区乡村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

  抗战时期,中共组织和军政队伍的迅猛发展,日寇的进逼,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使得本就贫瘠的边区基本物质供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中共在延安机关、学校和边区农村发动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大生产运动。数量众多的“二流子”如果能参加生产,将是一支不小的劳动大军。因此,陕甘宁边区政府从改造旧人,发展生产,进而重建新社会的革命理念出发,决定将“二流子”这一群体改造成劳动“新人”,希望“所有二流子都要受到改造,参加生产,变成好人”[3]。

  边区最早开展改造“二流子”工作的是延安和华池两县。1939年陕甘宁边区党政机关提出发展生产以来,他们就开始了对乡村“二流子”现象的关注。1942年底西北局高干会议后,为了把生产运动发展到更高阶段,开始广泛改造“二流子”。1943年边区的口号是“发展生产,加强教育”,教育和改造人是最终的主题。朱德在延安各机关学校生产总动员大会上指示:在生产中,“不许有一个败家子、一个‘一流子’”[4]。这样,在延安全民大生产运动中就出现了一场有声有色的改造“二流子”运动。

查看余下7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