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枚原子弹爆炸的幕后故事

2024-10-16 1611 0
作者: 孟红 来源: 党史纵览

  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中国西北罗布泊戈壁大漠深处出现了一道红色的强烈闪光。紧接着,腾空而起一个巨大火球,犹如出现第二个太阳一样,天空和大地霎时被照得一片通红,形成的蘑菇云不断地上升扩张。稍后,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震耳欲聋,好像要把苍穹撕裂似的。这天深夜23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新华社关于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实行了第一次核试验的《新闻公报》,同时播发了阐明中国政府对于核武器立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使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世界力量的比重发生了深刻变化,使亚洲和世界和平得到了更为有力的保障,并为全面禁止使用核武器开辟了道路。本文特撷取这次核试验中的一些珍闻片段以飨读者。

  精准“原三刀”

  原公浦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的主要加工者之一。1959年,新婚燕尔的原公浦毅然决然地听从党的召唤,主动要求到大西北去,为中国的核事业作出贡献。

  原子弹核心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相当严格,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几分之一。当时,国内只有一台球面机床,刀具磨损快,加工精度常常达不到要求。核心部件的贵重也对加工者提出了非常高的技术要求。在美国,一公斤铀235的价值为15.36万美元,一旦弄坏一个核心部件,就等于毁掉千万人几年的劳动成果。

  关键的核心部件必须由最出色的车工来加工完成。一时间,戈壁滩上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车工进行技术比武擂台赛。当时是六级车工的原公浦加入了技术比武的行列。在半年的时间里,经他加工过的代用模拟部件堆成了小山,以至于他闭上眼睛都可以摸到车床上的每一个操作手柄和加油孔的位置,一听声音就可以判断出车床上哪个齿轮有毛病,即使是在透过能见度低的窥视窗,且戴着口罩和双层乳胶手套的情况下操作,他也可以达到丝毫不差的程度。精湛的加工技术让原公浦走上了加工核心部件的重要岗位,成为机械加工班班长。

  1964年4月30日午夜,上阵的时候到了,原公浦右手向上一挥,穿上洁白的防护服,系上特制的口罩,戴上特制的手套,走上操作台。

  这时,监护员、记录员也已经各就各位。总工程师祝麟芳(或写作祝林芳)看了一下表,简短有力地下达命令:“开始吧!”

  高大的厂房笼罩着一种异常紧张的气氛,白炽灯发出耀眼的光芒。车床边,原公浦熟练地将核心部件毛坯夹在真空夹具上。

  “可以进刀了。”站在车床边负责监护的同志看他迟迟不动手,提醒了一下。

查看余下8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