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为何变脸?他的底气从何而来?
张国焘变脸的原因,官方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2版,第362~第363页)是这样叙述的:根据中央部署,“红四方面军便需在优势敌人的进攻下,在通、会、静、海地区坚持两个多月。中央虽连电督促红四方面军迅速控制以界石铺为中心的定、会地段,张国焘却踌躇不决。”[1]
这或许是原因之一,但远不是全部,更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这部官版史著的这种解读,是因为其作者对《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关于滞阻胡宗南部西进对三个方面军的行动部署复朱德等电(1936年9月15日)》签发日期的判读错误(将9月15日判读为9月13日),以为张国焘9月13日致徐向前、周纯全“我们大计仍然快向西北进为宜,同时有利时机不放弃迎击胡敌”那个电报,是对中央这个电报的赞同反应——而且很多读者有可能因为缺少必要的战史图上作业而把“快向西北进”中的那个“西北”,解读成包括陕甘宁青新地区的那个“大西北”,而不是根据红四方面军主力当时所在位置而确定的、有着具体指向的“西北”。
其实,张国焘变脸的真正原因,是中央根据共产国际指示而对行动方针作出的重要调整。张国焘的这个“变脸”,应该是从接到中央的这个“重要调整”(即中央9月14日18时“占领宁夏部署电”)开始的:中央来电中的“重要部署调整”,不仅是把三军会师的日程提前了,更重要的,是将“四方面军独立进取青海及甘西直至联系新疆边境”,变成了“一、四方面军合力攻取宁夏,再分兵略取甘肃西部”。
如此,如前所述的张国焘出于纠结心结的种种考虑,俱有落空之可能。
但这个改变出自中央,源自共产国际,张国焘要想独自一人唱反调,底气仍显不足。
1936年9月16日~18日,中共西北局在岷州开会讨论中央部署,参加会议的有张国焘、朱德、陈昌浩、傅钟、曾传六、李卓然、何畏、肖克、刘少文等人(徐向前、周纯全等在漳县前线未能与会)。关于会议情况,与会者傅钟有一段回忆:
张国焘主持会议。他不像前几天研究甘南根据地建设时那样兴致勃勃,滔滔不绝,情绪有了微妙的变化。讲话中,有同意中央来电部署的意思,但又大谈陕北地瘠民贫,人口稀少,难以供应大部队生活之需,显出仍不愿会合一方面军。
……
关干部队的战略方针,大多数同志同意中央九月十三日来电的部署(引者注:应为九月十四日),发动静、会战役。[2]
然而,一进入具体方案制定时,张国焘的底气就变得很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