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否亡于王安石改革派

2023-07-19 619 0
作者: 百韬网 来源: 百韬网

  前几年,一位曾经陪同南巡的退休官员,发文威胁说“不改革谁都没有好下场”。诚然, “凡是改革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改革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在当下,只许州官改革,不许小民争论,若有腹诽就将大帽子扣来扣去。因此我不谈时事,只讲历史。我读的书少,但隐约记得中国历史上曾有一次著名的改革运动,即北宋王安石变法。

  消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养人太多,致使富有的宋却是中国历史上财政最困难的王朝。课本里论王安石变法,认为王安石主张改革,就是代表着历史的进步方向。然而王安石为人虽然正直,政策用心和出发点虽然好,其政策内容,却由于不切实际而误国误民。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新政,主旨在开拓财源,增加收益,触动官僚利益者不多,因此受官僚的阻力不大,得以推行。然而奸佞当道,新法竟成生事扰民,佥财祸国之法。宋徽宗行的是新政,手下权臣全是变法派,宋之亡,并非亡于不改革,而是亡于改革派。蔡京、童贯之流皆为改革派,一旦从某种制度安排中得利,为了保守住他们的利益,就不愿意推动制度创新。他们拒绝对迅速变化了的环境做出反应,决策或行动迟缓,对凡是可能威胁到自己既得利益的创新一慨排斥,并且把这种特殊利益,美其名曰:捍卫改革。

  在王安石之前,尚有范仲淹等主导的庆历新政,主旨为节省治理成本,减轻人民负担,培植国家实力,措施主要为裁汰冗员,整顿吏治,畏以劝农桑,修武备,因其矛头直指官僚集团,招致反对而夭折。北宋的两次改革,都是在官僚集团的作祟下失败了。庆历新政败于组织人事上的瓦解,熙宁新政败于政策原则的扭曲。

  前朝史实,足可使我们的改革观为之一变。鼓吹改革的未必就代表进步,反对改革者未必是守旧派,将王安石变法的失误归罪于守旧派的阻挠,更是不妥。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首先在于他关于开放生产资料的设想遭到了大官僚地主的反对。更重要的,他倡导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果没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支付,就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马克思指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仅是土地和劳动工具,还有作为投资工具的资本。王安石恰恰没能有效利用资本的手段。中国历朝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进行数目字管理,即搞不清楚有多少家当,所以不知道应发多少货币,收多少税。国家没有组织资本的能力,没有投资的信用工资,所以白银要么堆在仓库里发黑,要么用于高利贷,而实业家却贷不到钱,产品也卖不出去。

  还有一个有名的改革家,《红楼梦》二小姐探春,她是大观园里的改革家。把闲置的公共资源承包给个人经营。对此番市场化改革历来称赞的多。但是否完美?不然。当时协助她改革的宝钗就明确提出:改革要成功,不能仅仅一部分人得利,而要让大家也沾些利息。

查看余下5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