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工分制好在何处?答江南一书生
近日公众号交流时,【江南一书生】说:“你就说人民公社体制好还是不好,工分制好还是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好,为什么被抛弃!不好,为什么不改进?”
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人民公社好在何处?答江南一书生》)中,我们讨论了人民公社好在何处的问题。本文讨论工分制好还是不好,好在哪?
一,什么是工分制?
我们知道,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是采用工分制进行个人收入分配的。工分制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过渡经济时期普遍采用的一种劳动报酬分配制度。工分是衡量每个劳动者劳动量和计算劳动报酬的基本单位。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后来的人民公社时期,农民们共同参加集体劳动,为了公平合理地分配劳动成果,便采用了工分制来记录和核算每个成员的劳动贡献。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是采用记工方式来统计社员为集体提供的劳动量的。工分的评定:通常根据劳动者的年龄、性别、劳动技能、劳动强度等因素来确定每个劳动者的工分标准。例如,成年男性劳动力一般每天的工分较高,而妇女、儿童或年老体弱者的工分相对较低。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还会根据劳动的数量、质量和效率进行调整。比如,在收割庄稼时,收割速度快、质量好的农民可能会得到较高的工分,而工作效率低或质量不达标的则会被扣除一定的工分。到了年终时,按照劳动者个人的工分累计量占生产队工分总量的比例进行分配。具体的方法是,在统计个人工分累计量的同时,把生产队的总收入除以生产队社员工分总量,得到每个工分的单价,然后用每个社员的工分累计量乘以工分单价,即得到每个社员的工分收入。
在国家粮食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队的工值水平高低表明生产队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如果记工标准一样,那么,工值越高,说明劳动生产力水平越高,相反,则说明劳动生产力水平就越低。
工值水平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最常见的有粮食产量的高低和生产队副业收入的多少,有记工标准的因素。丰收年的粮食产量高,工值水平就高,反之则低,这是常识性的东西;另外,生产队一年的总用工量的多少自然也会影响工值水平,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队副业收入状况也是决定工值高低的重要因素。
一个社员如果一年的工分是400工,工值如果是0.50元/工,那他的收入就是200.00元;如果是0.70元/工,那他的收入就是280.00元,而如果工值只有0.30元/工,那他的收入就只有120.00元。
工分制是就是最现实的按劳分配制度。所谓按劳分配,有两重涵义:第一是个人收入与其劳动投入状态相联系,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个人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第二重涵义是,整个按劳分配企业的收入分配与企业生产结果状态相联系,同样是收益多则分配水平提高,收益少分配水平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