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二)
前文谈到:《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没有发表。《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是以其他们独特的哲学——辩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
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我们主要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原理,即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以毛主席的《矛盾论》和《论持久战》讲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解。
本文将讨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一般原理。
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马克思经典地表述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进程。
在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因为生产方式就是最基本的社会存在,它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原理就是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基本原理。
现在,我们要用对立统一基本原理来认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者是对立的:因为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类解决社会同自然界矛盾的本领,体现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另一方面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又是统一的。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关系虽然可以暂时落后生产力,但终究要适应生产力的阶段性的变化;第二,生产关系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它有巨大的能动性,可以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会促使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处于不适应状态时,它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结合,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二,从生产力到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力。
以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那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一基本原理呢?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矛盾分析方法的11个要点,其中第4个要点是:事物与事物的矛盾,事物发展过程、及各阶段、各方面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第5个要点是:认识事物过程本质上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第7个要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