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就有人对中国究竟应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产生了争议,一个姓“资”姓“社”不争论,终止了这场争论。
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和国企改革的推进,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精英提出效仿苏联和西方推行的私有化改革,主张在中国推行全面私有化改革。他们的理论就是认为只有私有化能让人性发挥到最大程度,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甚至有人假借马克思提出的五大社会形态理论,即人类社会形态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来否定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理论划分,就是说社会主义必须经过资本主义阶段,不经过资本主义这个阶段就不可能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以,他们认为新中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必须通过一段资本主义以后才能进入社会主义。他们以这个理论为依据,认为新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犯了“极左”路线的错误。因此,在这些人看来,改革就是要把新中国建立的公有制改变为私有制,全面推行私有化。他们虽然不明确提出否定社会主义,也不明确表明要搞资本主义,但是,他们主张的实际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的那一套,他们主张的全面私有化实际就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否定。这其实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扭曲。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存在的条件。”并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这就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劳苦大众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就是要让全体劳苦大众彻底摆脱封建统治的剥削和压迫,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要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在经济基础上进行彻底改造,即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这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这就意味着企业、工厂、土地等主要生产要素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或私人手中。资本主义实行的是市场自由竞争,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来调节,企业和个人在市场上自由竞争,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市场服务。资本主义实行的是优胜劣汰的马太效应,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为极少数人所垄断,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