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人民公社好在何处?答江南一书生


  今日公众号交流时,【江南一书生】说:“你就说人民公社体制好还是不好,工分制好还是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好,为什么被抛弃!不好,为什么不改进?”

  本文就以上一些问题进行回答。

  现在我们先讨论人民公社好不好?好在何处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农民的角度来看;还可以从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

  一、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人民公社好不好?好在何处?

  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农民个体生产方式,使我国农业从原始的个体生产力状态转变为现代化的、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现代生产力状态,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相对于原始的农民个体生产方式,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就是化零为整,把零件组装成机器的过程。在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时,我国农业的物质生产力还处于原始种植的状态。从动力而言,主要是以人力与畜力为基础的;那时把沟塘的水抽干,采用的是老式的水车,庄稼用的肥料主要靠猪粪或猪灰、羊灰、沟泥等有机肥;田间杂草靠的是人工拔除,治虫用的是物理方法(例如诱蛾灯),收割与脱粒也都是靠人工。许多人说,生产队时有干不完的活,主要是指生产队前期,在农村还没有通电,农药、化肥极小使用的情况下,农活非常多,人均种植的田亩数,只有二、三亩,即使是这样,到双抢大忙时,生产队的农活也是来不及干。据统计,解放初期到1957年,中国耕地面积从16.28亿亩增加到16.77亿亩,增加了4900万亩,年均增长为0.4%,此后到1980年,耕地面积增加到20.69亿亩,增加了3.9亿亩,年均增长0.9%,集体经济是小农经济时期耕地增长的2.25倍,人民公社时期新建水库83300座,年均增长4230座,年均建设速度是小农经济时期的34倍。人民公社时期增加的3.9亿亩耕地,8万多座水库,300万里人工河堤,2200万眼机井。各类堤防16.5万公里。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开展,排灌系统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水利化,从根本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态;另一方面,大量基础工程的开展,扩大了我国耕地的面积,把大量的中低产田改造成了高产田。此外,人民公社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成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及劳动力使用的整体性效应,使我国农村较快地通了电,为农业生产的电力化创造了条件,而医疗体系和文化教育体系在农村广泛的建立,为农民的健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了必要条件,从而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创造了必要条件。另外,农业生产的集体经营也为土地耕种和管理的科学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所有这些都促使我国农业生产从原始生产方式到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这是我国粮食总产量能够从1956年的1.92亿吨增加到1983年的3.87亿吨的基本原因。

查看余下8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