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钢的琴”,弹一曲献给逝去时代的挽歌
用“钢的琴”,弹一曲献给逝去时代的挽歌 | 咏经典·《黎明》
黎明
何其芳
山谷中有雾。
草上有露。
黎明开放着像花朵。
工人们打石头的声音
是如此打动了我的心,
我说,劳作最好的象征是建筑
我们在地上看见了房屋,
我们可以搬进去居住。
呵,你们打石头的,砍树的,筑墙的,盖屋顶的,
我的心和你们的心是如此密切地相通,
我们像是在为着同一的建筑出力气的弟兄。
我无声地写出这个短歌献给你们,
献给所有一醒来就离开床,
一起来就开始劳作的人,
献给我们的被号声叫起来早操的兵士
我们的被钟声叫起来自习的学生,
我们的被鸡声叫到地里去的农夫。
这首真挚动人的诗歌《黎明》由何其芳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那个久远的年代,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毛主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壸,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迎来胜利曙光之后,中国仍面对着生产力落后带来的危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落后,使我们的国家在许多方面受制于人。在此般困境之中,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向着工业化大步前进。就这样,我们迎来了一个物质匮乏但激情燃烧的年代。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一幅宏伟而美好的时代蓝图正徐徐展开。对工业化、现代化的憧憬,激发了人们无限的劳动热情。在人们嘹亮的歌声中,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热火朝天地展开了。正如这首诗中所写,农民、军人、学生,全社会都积极地投身到劳动中去。他们的血肉之躯,扛起一个飞奔着的时代。我们顶住了内部物质条件匮乏的压力,顶住了外部势力的遏制和夹击,成功炼出了第一炉钢,造出了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座大桥……曾经,每个家庭都以有一位进厂工作的成员为荣。在这个光辉灿烂的年代里,劳动的价值被前所未有地重视。
劳动是光荣的,劳动的主体是值得敬佩的,这样的价值观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劳作时发出的声响被诗人、作家、戏剧电影工作者编织成一首献给劳动的赞歌。从他们的描绘中能拼凑出这样的画面:北方辽阔的平原地貌上整齐地坐落一排厂房,几根笔直的烟囱吐出灰白色的烟雾,融进湛蓝的天空。下班的女工洗完澡抱着脸盆三三两两地走,说笑间时不时捋一捋在厂里的理发店新烫的卷发。机器轰鸣的声音从厂房里传来,广播的高音喇叭每天都会放:“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简单有力的信条支撑着这群人们的生活,直到时代的浪潮轰然转变——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下岗潮”。东北大批工人失业,面对即将来临的新时代不知所措。他们赖以维生的技艺突然丧失用武之地,信奉了半辈子的“劳动光荣”信条在时代巨变中似乎也显得不堪一击。他们引以为傲的力量,如今只能用于无地。将自己的青春在车间中打磨殆尽后,他们各自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