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皇帝与官僚的战争
洪武皇帝创建了明朝,同时也完善了作为行政工具的文官制度。一百年来,文官制度早已成熟,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大小臣僚期望皇帝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权力对国家作出贡献。但是德行意味着什么呢?坦率地说,就是皇帝最好毫无主见。嘉靖皇帝的叔叔弘治皇帝作出了榜样。朱祐樘愈是谦抑温和,听凭文臣们的摆布,文臣们就愈是称颂他为有道明君。这样的一个皇帝,实际上已经不是国事的处置者,而是处置国事的一个权威性的象征。
皇帝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皇帝可以把他不喜欢的官员革职查办,但是很难升迁拔摇他所喜欢的官员,以致没有一个人足以成为他的心腹。他对大臣们的奏折作出决断,可以超出法律的规定,但是他没有制订法律的力量,官僚之间发生冲突,理所当然地由他加以裁夺,但是他不能改造制度以避免冲突的发生,而且他裁夺的权威性正在日益微弱,因为他被臣下视为燕安怠情。各边区的军事问题必须奏报皇帝,但是皇帝自己不能统率兵将,在平日也没有整顿军备的可能。他很难跨出宫门一步,自然更谈不上离开京城巡视各省。连这一点选择的自由都没有,居于九五之尊还有什么趣味?这也就难怪嘉靖皇帝堂哥正德皇帝成为荒唐天子了。
正德登极未逾两年,他就搬出紫禁城,不再受宫廷内部清规峻律的限制。他新建的住宅名叫“豹房”,坐落于皇城中空旷之处,中有精舍、猎房及俱乐部。从此,他就在宦官、倡优、喇嘛以及异域术上的包围之中。如果兴之所至,他也偶然临朝或出席经筵,但更多的兴趣则在于游猎。他自封“威武大将军朱寿”,在1517年的那次战役中曾经亲临前线。1518年冬天,他再度亲;旧西北边疆,正好遇上大风雪,从者瑟缩委顿,他却精神焕发,始终自持武器,端乘坐马,坚持不用舒适的乘舆。当正德在1519年又准备以威武大将军的名义到南方各省巡视的时候,文官们就再也不能忍受了。他们列队跪在午门外。正德皇帝大为震怒,在江彬的建议之下,所有跪动不去的官员每人受到廷杖30下,其中11人当场被打死。两年之后年轻力壮的正德皇帝“病死”。溢号“武宗”。这是一个明褒实贬的溢号。由于他没有子嗣,于是群臣和皇太后商议,决定明孝宗朱佑樘之侄,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嘉靖皇帝。
1519年,年仅十二岁的朱厚熜袭为兴王,1521年朱厚熜以蕃王身份身登大统。明朝制度有一点与历朝不同。以前各个王朝,凡君主年幼,必定有他的叔父、堂兄这样的人物代为摄政,而明太祖规定,所有皇室的支系,包括皇帝的叔父、兄弟以至除皇太子以外的儿子,一到成年就应当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谓之“之国”。之国也就是就藩,其居于各省,有极为富丽闽大的王府和丰厚的赡养,但不得干预地方政事,而且非经皇帝同意,不得离开他的所在地。这种类似放逐和圈禁的制度,目的在于避免皇室受到支系的牵制和干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