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书写中国人的答案
前排提示:本文将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剧透,建议收藏后等从电影院归来再看。毕竟,你在预告片里看到的一切,不过是这部近三小时盛宴的一小部分罢了。
如果让笔者用一句话来评价《流浪地球2》的话,我的评价是其主题高度甚至让其超越第一部的科幻设计与美术设计显得有些失色(绝不是在说电影里的科幻设计与美术设计不好,实际上全面超越了)。
似乎是为了回应前些年某些针对《流浪地球》的双标评论,《流浪地球2》做出了与第一部完全不同的剧情安排,而这种安排也造成了与前作截然不同的观影体验:如果说第一部的观影体验是极棒的流行乐,那么第二部的观影体验则是壮美的交响乐。
《流浪地球》的剧情集中在几天内发生,所以整部电影看下去有一气呵成的畅快感,而《流浪地球2》的剧情跨度时间很长,爆点极多,只有细细评味才能明白主创团队在前期宣传中所说的“影片在创作上会带着最新的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展望,吸纳并吸收全面小康、抗击疫情等国家、社会变化。”到底是什么意思。
对于熟悉刘慈欣的观众来说,在看到故事一开始那位在癫狂和优雅之间不断切换镜头的南亚裔科学家时,很难不让他们头皮一紧——当全球各大资本、各大平台仿佛跟商量好一样,前仆后继的提出各式各样的所谓“元宇宙”计划时,已然在中国文艺界具有特殊地位的刘慈欣“不合时宜”的表达过他对“元宇宙”概念的审视:人类的未来,要么是走向星际文明,要么就是常年沉迷在VR的虚拟世界中。如果人类在走向太空文明以前就实现了高度逼真的VR世界,这将是一场灾难。
事实上,大刘对“元宇宙”的审视态度,恰恰是《流浪地球2》的所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人类究竟是选择“星辰大海”还是“无限月读”,是贯穿这部必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的剧作的核心矛盾,而主创团队的答案,比我在观前所设想的还要宏伟的多。
电影的第一部分发生在2044年。此时,因为对到底该用什么手段拯救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地球实际上陷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大分裂与内战当中。比起绵延一百代人,总计两千五百年的痛苦长征,相当多的地球人更愿意选择意识上传,在虚拟的世界里获得永生和弥补一切遗憾。这种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赛博躺匪”的人主要集中在大洋彼岸,电影里清楚的说明,高达91%的美国人认为“移山计划”(先在月球上进行技术验证)不可能成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遭到“赛博躺匪”的恐怖袭击,工程进度大幅度落后的情况下,凭着一股和计划名称同源的“愚公精神”的中国人,成功的在七个月内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按时完成移动月球任务,成功验证流浪地球的可能性。当曾在《邪不压正》中贡献过名台词:“你们和日本人都是穿着衣服的猴子”的“亨德勒大夫”Andy Friend(演员本人是上世纪60-80年代援华专家的后代)最终为流浪地球计划验证成功鼓掌时,这种穿越现实与戏剧的奇妙感触,是笔者有生以来最为奇妙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