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西线无战事》与中国反战电影
01
《西线无战事》是一部著名的反战小说,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于欧美的经常发生反战运动,我一直认为,这属于人类进步事业的一部分。
为什么呢?
因为近代以来,欧美发动的战争,绝大多数是侵略战争、殖民战争,或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霸战争,这些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
非正义战争,就是极少数垄断资本家、金融寡头、军火商等从中获益,而绝大多数人只能充当炮灰和牺牲品的战争,这样的战争,当然应该反对。
反战运动,虽然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只触及现象,不触及本质的形而上学特征,但它降低了战争狂热,增加了战争贩子发动战争的难度,并促使人们思考,所以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下谈论反战,就必须格外谨慎,否则就可能犯文不对题的错误。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长期处于被侵略状态,中国人民也长期处于被压迫状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为推翻剥削阶级寻求自身解放而进行的人民革命战争,都是为了大多数人利益的正义战争,都不能反。
比如,抗日战争能反吗?不能。反对抗日战争,就等于主张做亡国奴。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希望和平建设的愿望,悍然发动全面内战。这个时候,在国统区和解放区,就出现了两种不同情形:
在国统区,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口号是“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
在解放区,则出现了更大规模的“参军支前”运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运动,以后更发展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这两者矛盾吗?不矛盾。
蒋介石发动的是反人民的内战,是非正义战争,当然应该反对;而解放区进行的是以推翻三座大山为目标的解放战争,当然应该支持。
国统区的反战运动和解放区的“参军支前”运动不仅不矛盾,反而是辩证的统一——反内战是为了和平,支持解放战争也是为了和平。
解放战争进行了三年,和平就在中华大地上重新降临了。不过,这已经是新中国治理下的和平了!
02
由于以上的原因,中国电影如果要涉及战争与和平问题,就必须仔细甄别战争性质,不能刻舟求剑式地把反战奉为圭臬。
但令人费解的现实是,不加区别、不分青红皂白地“反战”,却成为近年来中国军事题材影片一条或明或暗,但相当强势的主线。
这里不展开叙述,仅举两个例子。
作为著名的反战电影,《西线无战事》深刻影响了一些中国电影人的创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