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要求纠错道歉,“长安”能不能距史实三万里?

2023-08-18
作者: 韩浩月 来源: 人民日报

640.png?x-oss-process=style/w10

  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最近遇到争议。

  8月16日,洛阳市隋唐史学会通过官方自媒体账号发文,在肯定电影《长安三万里》价值的同时,认为部分情节描述与真实历史不符,极易误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因此该学会委托律师事务所发函,要求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制片方、导演、编剧等发表纠错、致歉声明。

  截至8月17日,《长安三万里》上映41天,票房超过17亿元,豆瓣评分8.3分,是暑期档得分最高的电影。

  影片采取了独特而新鲜的讲述角度,借助李白与高适一生友情,把唐代历史人文鲜活地展现于银幕之上,为观众制造了一场“悠长梦境”。电影不但是出品方追光动画目前最受观众肯定的作品,也为未来动画片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在《长安三万里》从制片方到创作者个体,均被学术机构要求道歉,这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这么说是因为,文艺创作与专业研究在看待历史与人物时,出发点与视角向来有着较大的不同。文艺创作看重故事的结构、情节的精彩、人物的吸引力,偏于感性与想象力发挥;而专业研究则专注于多方论证、深度挖掘、去伪存真,偏于理性与严肃。当两方遇到一个具体问题或事例时,产生不同看法是很常见的。

  通常而言,创作群体以及支持电影为提高欣赏性可以大胆改编的观众认为,电影还原历史,但电影不是历史,如果严苛地按照历史来讲故事,有可能会束缚手脚,难以保障艺术创作的自由度。

  学术研究专业团体,包括相关历史人物的后人,普遍也认可适度改编,但在涉及史实失真或者牵扯人物隐私时,往往抱有较为强烈的反对态度。

  坦率说,直到现在,双方仍未找到一个拥有某种标准的共识,这种争论将有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这次洛阳市隋唐史学会提出了《长安三万里》四处“情节与历史严重不符”的地方,分别是:李白与杜甫第一次相逢在洛阳,并非影片中描写的长安;杜甫早年生活在洛阳,并非影片中描写的长安;“一日三绝”发生在洛阳天宫寺,并非影片中描写的扬州;救下郭子仪的是李白,并非影片中描写的高适。

  对于这四点,在影片上映不久,社交媒体上已有争论,甚至在个别话题上,升级为网络骂战。这次洛阳市隋唐史学会在影片上映40天后提出道歉要求,不排除是受网络争议影响,尝试普及一些与电影相关的历史知识。

  对观众而言,看电影时的愉悦感、收获感是第一位的,观影第一时间内,更多会被情绪感染,而不会立刻去探寻史实。

  但在影片票房高企之后,作为电影的延伸话题,对涉及史实部分的情节进行讨论,继而产生一些争议,而作为争议载体的作品,被推到焦点位置,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争论升级到发律师函的层面,也不是坏事,有其积极一面。首先,这起码可以平息舆论中的骂战色彩,去除讨论过程中的浮躁气息,把问题提升到一个更为正式的层面中来。

  其次,大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博弈”形式,较为清晰地探触到改编的边界,保障作品在欣赏价值不受损的同时,也可以赢得尊重史实方面的加分,使作品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次《长安三万里》被发律师函,给以后的同类型题材以及所有涉及真实历史的影视改编,提了一个醒:可否在创作过程中,更为慎重地处理真实历史事件与人物关系?

  如果必须进行较大尺度的改编,能否尝试在该情节展开时的画面上进行简明扼要的字幕提示,或者在片尾加以说明?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观众把电影故事当真实历史来看。

  从这个层面看,《长安三万里》片方与创作者,有必要与洛阳市隋唐史学会进行互动,把这次碰撞变成一次具有传播意义的文化交流。

  电影的创作空间与自由度要维护,历史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也要诚恳面对,但这两者之间不应是对立关系,也拥有良好融合的可能性。

  当然,融合的前提是,爱护国产片的探索与发展,把服务观众作为最高追求,使电影真正成为娱乐性与艺术性俱佳的文化产品。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