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重看《大河奔流》:革命是一种爱


  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亲就是这后一种人。

  作者|郭松民

  01

  1978年,为了向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成立30周年大庆献礼,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巨片《大河奔流》,谢铁骊执导,张瑞芳主演。

  《大河奔流》讲述的是黄河岸边一位母亲的故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母亲河与母亲,形成了一种复调与共振,很好地揭示了故事主题。

  《大河奔流》反映的时间跨度,从1938年到1958年,长达20年,涉及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合作化运动等重大事件,是一部年代剧、史诗剧。

  用今天的话说,这部电影可谓明星云集。张瑞芳、王心刚、葛存壮、张金玲、李秀明……均为一时之选。

  在筹拍阶段,《大河奔流》就引起各方瞩目,豫剧大师常香玉主动请缨,希望能够出演女主角李麦(因为故事的发生地就是河南),赵丹也希望能扮演周总理。

  遗憾的是,他们都未能如愿。

  然而,《大河奔流》可谓生不逢时。上映不久,就遭到一些人的指责和抨击,很快销声匿迹,成了一部被遗忘的电影。

  为什么呢?

  因为就在拍摄完成并且上映的1978年,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转向,影片因此显得不合时宜了。

  比如,在影片中做为负面形象“农村搞自发”的那些人,不久就以新时期英雄,乃至殉道者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从文化及历史的角度看,《大河奔流》仍然采取了“人民革命推翻三座大山”、“民族革命赶走帝国主义”、“革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等叙事框架。

  而这个时候,伴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传统VS现代”的叙事框架即将成为新主流,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已蓄势待发。【点击阅读】

  不过,几十年后,拂去历史尘埃,重看《大河奔流》,我仍然被感动,甚至震撼。

  是的,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是母亲和母亲河的历史,我们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影片中有一些细节意味深长。

  比如,刚刚参加革命的李麦,让新四军宣传队员宋敏(李秀明 饰)把“斗争”两个字写在手上,宋敏写好后,李麦说:“这不像两把钥匙吗?”

  秦队长(王心刚 饰)插话道:“对!一把要打开我们身上的枷锁,一把要打开新中国的大门。”

  再比如,刚刚获得解放并参加革命的李麦,要连夜从许昌步行到洛阳传送情报。

  已经参加新四军的儿子天亮(刘衍利 饰)送她到村口,听说天亮带的一本书上有毛主席像,李麦坚持要看。她把手中的竹竿做成了火把,看到了自己心中的救星,流下了热泪,然后就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踏上了漫漫征程。

查看余下6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