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公知艾末末的父亲艾青
艾青,1910年3月27日于浙江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名蒋海澄(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因与吴晗外婆同村,与吴晗是发小,是公知艾末末的亲生父亲。
一、寄养5年
幼年时因“克父母”被一对贫苦夫妇养育到1915年,地主出身却过着贫苦生活,让艾青身上铭刻着复杂的旧社会的印记。1回到父母身边后,在村蒙馆读书1年,进“乔山小学(后为畈田蒋小学)”读书3年,9岁到傅村“育德小学(后为大堰河中学)”求学,1924年到县城金师附小(后为艾青小学)就读。1925年9月考入浙江省第七中学(现金华一中,与邵飘萍、陈望道、何炳松、吴晗是校友)读书,1928年9月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二、留法3年
1929年春,艾青在林凤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1931年9月,在法国参加《世界周刊》主办的左翼人士集会以及反帝大同盟东方部的活动,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三、坐牢3年
1932年3月回国,在家居住1个多月后,5月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7月12日以“颠覆政府”罪被捕,8月被判刑6年,在狱中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一举成名。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2月与小自己10岁、时年15岁的表妹张竹茹结婚。由于婚后开支增加,此后辗转到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谋生。
四、漂泊5年
1936年春,经妹夫、画家张祖良介绍,进入常州武进女子师范学校当国文老师,认识第二个夫人、也就是他的学生、时年14岁的张月琴(韦嫈),后因“赤化”言论,任教仅一个学期就被开除。当年夏,携妻子辗转到上海,靠卖文生活,但继续与张月琴联系,遭到张父拒绝。
1937 年上半年,在上海《天下日报》担任文艺副刊编辑;年中,前往杭州蕙兰女中任教;“七七”事变爆发当天,第一个夫人张竹如生下一个女孩,艾青取名“七月”;年底,从金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武汉呆1个月后,1938年1月,带发妻与聂绀弩、萧军、萧红、端木蕻良、李又然等,乘火车赴位于临汾市的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到临汾不到半个月,来到西安市,一个月后再次来到武汉;7 月下旬,前往设在衡山县的湖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担任国文教师;1938年11 月 13 日,带发妻出发前往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南方》编辑,生活稳定但比较贫困。
1939年5月,发妻张竹如再次怀孕并回家待产。1939年6月20日,与小自己12岁、时年17岁的韦嫈结婚,因背叛婚姻受到桂林文艺界批评,被迫从市内搬到郊区居住。与发妻离婚后,所生儿子留给艾青,最终在1岁时不幸夭折。1939年7月,与韦嫈一起到设在新宁的湖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发妻张竹如回老家浙江金华。1940年6月到重庆,住林语堂别墅,在陶行知先生主办的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皖南事变后,重庆形势恶化,艾青本想去香港避风头,可韦嫈却想到延安投身革命,艾青夫妇随后于1941年3月8日到达延安。
1936年1月到1941年2月,这5年间由于日寇入侵、时局动荡,艾青先后辗转常州、上海、杭州、武汉、临汾、西安、武汉、衡山、桂林、新宁、重庆、延安等地,四处漂泊,生活困苦,期间第一个儿子不幸夭折。
五、延安4年
艾青1941年3月到1945年9月生活在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任《诗刊》主编;1941年11 月写《毛泽东》,或是第一首由成名诗人撰写的歌颂毛主席的诗歌;1944 年 11 月,获“中央直属机关模范”称号;1945 年 1 月,又获 “甲等文化模范”称号,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与第二个夫人生育一儿一女:长女艾清明,1942年4月生于延安;长子艾端午,1945年6月生于延安。
六、河北3年半
艾青于1945年10月升任华北文工团团长,并带着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1945年12月升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1947年到1948年,带领师生转展在冀中平原,经历2年的战斗生涯,并于1948年初担任华北大学三部副主任,期间于1947年11月生育次子艾轩。
七、北京9年
1.倍受重视。1949年2月,艾青随军进入北京,任中央美术学院军代表,参加了加全国文联和中国作协筹备工作,当选全国文联委员;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筹备工作,担任国旗、国歌、国徽图案评选组组长,并于1949年10月1日光荣参加天安门开国大典。
2.两次出轨。1949年10月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务,1950年2月生幼女艾梅梅。1950年7月,艾青随中宣部去苏联访问,在莫斯科遇到女学生陈某,随即出轨,艾青要求离婚,被韦嫈拒绝。1951年,到广西参加土改。1952年,《人民文学》改组,留任编委。1953年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美协理事。
1955年,反胡风事件展开,艾青遭到批判。同年,艾青与刚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小自己22岁的高瑛相识,两人迅速暗恋,导致高瑛怀孕。1955年6月,艾青因重婚罪被判刑半年。1956年1月,与第二个夫人韦嫈离婚;3月27日,与带着两个孩子、小自己23岁的高瑛结婚,后生育艾末末、艾丹。
3.被划右派。1957年受到批判,12月被开除党籍,1958年4月划为右派,被撤消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委员等一切职务,并被《诗刊》编委会除名,工资由行政七级降到行政十级。可见,有文章说艾青因“仗义执言”被错划右派,完全是胡说八道。
八、北疆漂泊20年
1.北大荒1年半。应时任农垦部长王震邀请,1958年4月,艾青夫妇带孩子到黑龙江省密山县大兴安岭852农场的南垣村林场,在王震关心下,1958年底担任林场副场长,是来北大荒的1500名“右派”中惟一挂了职务的,当时住的俄式木刻楞房子,是场部当时最高级的,条件相对不错。1959年,艾青因病回京调养,期间将孩子带回北京。
2.乌鲁木齐1年。在时任农垦部长王震建议下,1959年11月,艾青夫妇到新疆乌鲁木齐,孩子们则留在北京。夫妇俩住在兵团司令部2号小楼,一日三餐吃小灶。每逢周末,兵团机关举办舞会,总会邀请艾青夫妇参加,经常出席高级干部会议,享受贵宾待遇,期间主要从事创作工作。
3.初到石河子7年。1960年10月,艾青夫妇到新疆石河子安家,王震曾关注农八师“师级干部待遇,生活上多照顾,思想上多帮助。”由于处于困难时期,即便是“富八师”也是粮油不足,职工大都以甜菜渣代食。艾青夫妇在机关小食堂免费就餐,在师机关大院的一幢平房里打了个隔墙,划出三间房给他们一家人住夫人高瑛也被安排到联合加工厂工作。仍然从事创作工作,有时也从事生产劳动,每月200元生活费。
1961年11月,艾青被摘掉“右派”帽子。1965年7月5日,周恩来总理视察石河子,对艾青说:“到边疆来锻炼改造是对的,你要好好锻炼!”
也有文章说:“王震、张仲瀚等安排艾青夫妇在石河子农八师招待所一幢别墅式小屋里安家落户”。总之,这段时间艾青生活待遇应该不差。
4.文革住窝棚5年。1966年6月文革开始,艾青生活费被降到100元;1967年4月被抄家;5月19日,被勒令搬出师部,到师直农场1营8连(今144团8连),那是农八师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位于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边缘,人称“小西伯利亚”。艾青全家被安排在两间土坯平房内,不久被撵进地窝子里,地窝子里没有床,全家睡在铺着厚草的土堆上;孩子在土墙上挖个方洞放书和杂物;地窝子内没有电灯,只有昏暗的油灯照明。刚开始,艾青主要负责管理林带、修剪树枝,后来也负责打扫露天厕所(一个人每天要打扫13个露天厕所);工资被停发,每月发45元生活费,为维持一家5口人生活,一日三餐只能吃玉米面,据说饥饿时吃过垃圾推里的羊蹄和埋掉的死猪。
6.再回石河子2年半。1972年11月,艾青经过5年多“劳动改造”后被宣布“解放”,重新回石河子新城定居。
7.1975年回京治病。1975年5月,在王震将军帮助下,回北京看眼睛,最终右眼失明,之后再没回到新疆。
8.正式调离新疆。1977年,正式调离新疆回到北京。
九、平反之后18年
1979年3月“平反”后,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86年6月在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常委,11月被推举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1987年12月任第三届诗歌奖评委会主任;1988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93年到1995年,身体每况愈下,很少参加社会活动。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纵观艾青一生,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多次出轨。艾青一婚出轨时为追求女学生韦嫈,上演下跪、跳湖、软禁等闹剧,而且当时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老婆正怀孕8个月,最后发妻生产后与艾青离婚,孩子也留给艾青,导致孩子1岁时夭折,有点伤天害理;二婚后于1950年7月出轨陈姓女生,1955年又出轨有妇之夫高瑛,当时他已有4个子女,夫人韦嫈不愿离婚,但艾青执意离婚,导致其中3个孩子生活困苦,实属不该。艾青三婚前致高瑛怀孕,违反公序良俗,大家议论纷纷,后因犯重婚罪被判刑半年,并被开除党籍,撤销一切职务。另外,也有文章说艾青1947年似曾出轨。
二是心肠较硬。由于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并听信算命之言说“艾青命克父母”,他很早就被一对贫困的农民夫妻收养,因此,他对父母十分怨恨,终生难以释怀。1940年父亲病重催促回去,可直到1941年6月父亲去世都没回去;对母亲也不予谅解,艾青到法国留学时,母亲曾亲自塞给他400块大洋,但直到最后,他对母亲也不管不问。艾青对发妻1939年6月生的儿子照顾不周,导致孩子夭折;对和第二个妻子生的3个孩子恶语相向、冷眼旁观,让孩子倍感冷漠,后3人到天津寻母,但艾青知道后并未阻拦。纵观艾青一生,似乎对父母、前两任妻子、多个子女都有所亏欠。
三是作品偏右。艾青建国后的作品长期跟不上时代步伐,主题的“积极性和时代精神相去较远”,与旧时代“藕断丝连”、“思想感情陈旧”,由此受到批评。他在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88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同样也能说明问题。因此,有文章将其吹捧为“民国伟大诗人”。虽然立场偏右,但艾青作品丰富,如《苏长福的故事》(1959 -1960年)、《沙漠在退却》(1960 -1964年,《绿洲笔记》,1984年出版)、《从南泥湾到莫索湾》、《年轻的城》、《泉水》、《烧荒》、《垦荒者之歌》、《帐篷》、《一个老兵》(1963年)、《毛主席发表谈话》(七言诗,1964年1月15日)、《欢迎你啊,新的一年》(1964年)、《槐树》(1964年)、《抓得好》(1964年)、《打得好》(1964年)、《是谁》(1964年)等。这些作品一方面提高其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赚足稿费,保证其相对优越的生活,因此艾青60年代的稿酬曾高达58000多元,而当时一个刚进厂的青工一月工资仅十几元,在很多人眼中高不可攀的八级工工资才100元左右。
四是人缘一般。艾青说话很直,因在延安时期尖锐批评周扬而结怨,且名声不好,被打入“丁玲、陈启霞”反党集团,受到刘白羽、臧克家、徐迟、沙鸥、田汉、郭小川等人的批判,但与袁鹰、李希凡、李培华关系较好。
五是受到优待。艾青虽然在1957年后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但由于受王震等人照顾,受到冲击并不大,20年间,仅有1967年5月到1972年11月生活相对困难,其余时间多是师级以上干部待遇,加上有丰厚的稿酬,生活相对宽裕,绝非某些人吹嘘的那么苦。(2024-5-11)